刘宋的领军将军刘湛曾经是江夏王刘义恭的长史,两人矛盾重重,殷景仁一向与刘湛私交很好,便向宋文帝推荐了刘湛,刘湛得以入朝为官。
刘湛任职后,却认为殷景仁的职位本来不比自己高,而现在竟然位居自己之上,心中开始愤愤不平。
刘湛深知文帝信任并依靠殷景仁,他又专门负责内部事务,恐怕会离间自己与皇上的关系,逐渐萌生了猜忌之心。
司徒刘义康掌握朝中大权,刘湛曾经担任过刘义康的幕僚,于是他尽力结交刘义康,打算用刘义康的影响来改变皇上的意图,罢黜殷景仁,以独揽朝政。
后来,宋文帝加授殷景仁为中书令等官职,还可以在私宅办公,刘湛也加授太子詹事。刘湛因此更加恼怒,怂恿刘义康在文帝面前诋毁殷景仁,而文帝却更加信任殷景仁。
殷景仁对着亲朋旧友叹息道:“我把他引荐入朝,他进了朝廷就咬人!”于是,殷景仁称病一再要求辞职,宋文帝不肯同意,让他安心在家养病。
刘湛建议刘义康乘殷景仁外出时,派人假扮强盗杀掉他,这样即使皇上知道了真相,也可以想办法解释,总不至于因为殷景仁的缘故伤害了与刘义康的手足之情。
文帝风闻他们的阴谋,就把殷景仁的私宅迁到西掖门外,使他靠近皇宫禁院,因此,刘湛的阴谋又无法施行。
刘义康的幕僚及追随刘湛的党羽,暗中相互约束,谁也不敢登殷景仁的门。王府主簿刘敬文的父亲刘成,不明白其中的内幕,来到殷景仁家请求担任郡守。
刘敬文知道后,赶紧晋见刘湛谢罪说:“我父亲老糊涂了,竟然到殷景仁家中去求职。都怪我愚蠢浅薄,辜负了您的大恩,我们全家都感到惭愧惶恐,无地自容。”
当时,只有庾炳之在殷、刘二人之间来往交游,二人对他都很信任。而庾炳之却秘密地向朝廷报告,以表达忠心。殷景仁因为有病在身不能每天朝见,文帝常常派庾炳之传递消息,刘湛也不疑心。
司空檀道济,在刘裕时代就立下奇功,享有很重的威名,他手握重兵,左右心腹战将都是身经百战,几个儿子又都很有才气,宋文帝对他是又猜忌又畏惧。
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而辞职后,在江州过着隐居的生活。时任江州刺史的檀道济听说陶渊明病倒了,家中缺少食物,饿得已经在床上躺了好几天起不了床,心中甚是挂念,于是专门打了几斤好酒和一些他喜欢的美食,亲自到陶渊明家中去拜访,请他出仕为官。
堂堂一个江州刺史、地方诸侯,亲自来邀请陶渊明出山,可陶渊明极其清高,不为所动,坚决拒绝了檀道济的请求和他带来的酒肉。檀道济没有为难他,带着遗憾离开了,不久,陶渊明就离开了人世。
这时,文帝久病不愈,刘湛就趁机劝说刘义康道:“皇上一旦驾崩,檀道济就无法控制了。”正巧文帝的病情加重,刘义康便劝说文帝,征召檀道济入京朝见,兄弟俩心照不宣,文帝同意了弟弟的提议。
檀道济的妻子向氏劝阻他说:“自古以来,拥有盖世功勋的臣子就会遭到猜忌,如今朝廷没有战事却召你入京,这是大祸要降临了。”
檀道济不以为然地说:“我率领军队抵御外贼,镇守边境,从来没有辜负过国家,国家又怎么会辜负我呢!”随即来到建康。
宋文帝将檀道济留在京中一个多月,因病情逐渐好转,便准备让他回到自己的任所。船已经到达码头,还没有出发,而文帝突然病情加重,刘义康假传圣旨召回檀道济到祭祀的地方,声称为他设宴饯行,然后将他逮捕。
几天后,宋文帝颁下诏书称:“檀道济受到的皇恩和厚待,无人能及,但他不对这些恩遇有所感动,去想报答五分之一,反而凭空怀疑和存有反心,在危险的道路上越滑越远。他猜疑多结、不忠不孝、欺上瞒下的事,都已经被大家所知道了,暴露无遗。谢灵运叛逆明显,檀道济却赞同他的邪说,还时常为他隐瞒。还暗中散发金银财物,招募地痞无赖,投奔他的人越来越多,日夜窥伺谋划,想要达到非法的目的。王仲德去年入朝,多次陈说此事,朕因为他位居高位,希望弥补互相的缝隙,使他能洗心革面,可是他怙恶不悛,终于发动反叛。因为朕生病,他就图谋不轨。对天子和父母的叛变,刑罚是不能赦免的,何况像他这样罪孽深重,立即逮捕交付廷尉,按刑处斩。”
于是将檀道济交到专管司法的廷尉处理,又逮捕了他的儿子檀植等十一人,一并斩首,仅仅赦免了他年幼的孙子。同时,又杀死了司空参军薛彤、高进之二人,他们都是檀道济的心腹爱将,勇猛善战,当时的人们把他们比作关羽、张飞。
檀道济被逮捕之时,怒不可遏,两道目光如同喷出的烈火,他把头巾狠狠地摔在地上说:“你们这是在自毁长城!”
檀道济被杀的消息传到北魏后,拓跋焘君臣弹冠相庆,哈哈大笑,都说:“檀道济死了,东吴的那些小子们就再也没有值得我们忌惮的了!”
檀道济这个出身寒门的南朝名将,一生金戈铁马,战绩卓著,他根据自己多年的战争经验,总结出了三十六计,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军事著作遗产,被永载史册。
檀道济死后,刘宋在军事上转为守势。十四年后,北魏兵至长江北岸的瓜步山,刘宋东线溃败,与敌军仅一江之隔,无人能挡,宋文帝登上石头城北望,无奈长叹道:“如果檀道济还在,怎么会到这个地步!”
据《南史》记载,檀道济被冤杀的当天,京师建康地震,随后地上生出许多白毛。
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写诗纪念檀道济:
万里长城坏,荒营野草秋。秣陵多士女,犹唱白符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