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你最常听到的励志语录可能就是“自律给我自由”了吧。
山本耀司这样解释这种观点:“我从来不相信什么懒洋洋的自由,我向往的自由是通过勤奋和努力实现的更广阔的人生,那样的自由才是珍贵的、有价值的;我相信一万小时定律,我从来不相信天上掉馅饼的灵感和坐等的成就。”
虽然听着让人心潮澎湃,但是自律真的好!难!啊!
01
自律为什么这么难?
本质上来说,自律其实就是牺牲一种欲望,去成全另一种欲望。
我们的大脑有两套决策系统。
一套是冲动的、短期的,主要由皮质下的原始大脑组成。它反应迅速,充满动力,渴望立刻享受。
另一套是思辨的、长期的、喜欢规划的,主要由前脑皮质组成。它反应比较慢,但充满计划性,能够延迟满足。
而自律的困难之处,就来源于短期享乐和长期满足的两套决策系统总在激烈斗争。
这种斗争对任何人来说都十分艰难。常常让“长期满足”获胜的人,并不是因为拥有某种自律的天赋或性格,村上春树并非一开始就热爱跑步,乔布斯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凌晨4点起床,女明星也未必天生就吃那么少。
他们只不过是掌握了自律的技能。
02
如何成为自律的人?
既然自律是一种技能,那就一定有练习的方法。你可以先从这些开始——
分解目标,制定足够细致的计划。比如想提升英语能力,光想着要多背单词很容易破功,但如果计划了每天晚上9点,必须背10个新词,复习20个旧词。那就很容易付诸实践。
用惯性省力。如果每次行为之前都要经历一番思想斗争,其实是很难长久坚持的。
意志力很强大,但它终究是有限的,用习惯的力量代替意志力的消耗,操作起来会轻松很多。
拉长与欲望的距离。短期享乐的冲动往往来得十分迅猛。如果在诱惑面前忍不住想要破坏自己的计划,可以试试清空大脑,默数10秒。给理智的决策系统一个冒头的机会。
在计划履行失败时,适度原谅自己。计划实施的过程中,总会有那么几次自律失效,很多人会因此产生强烈的负罪感,陷入自我否定。
适度的痛感可以成为动力,但如果任凭这种否定的声音淹没自己,很可能导致更加怠惰的自我放逐,甚至完全放弃长远计划。
还有一点是需要特别注意的——绝大部分负面情绪都会降低人的自律能力。
心理学研究发现:“在充满导弹袭击、恐怖分子、诈骗犯罪画面的晚间新闻中,播放劳力士等享受型产品的广告会提高消费者接受度。”
“大量的负面新闻,让人潜意识处于‘自己不可能永生’的恐惧感中,从而更容易产生放纵行为,渴望享受。”
所以不妨试着从每一个此刻中攫取一些细小的欢愉,比如闲暇时珍惜“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的乐趣,忙碌时不忘享受大脑飞速运转的活力。让尽可能多的时光轻盈柔和。
这些美好的生活碎片,都会让自律更容易,未来更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