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毛家2岁半的儿子最近迷上了“说脏话”,小小的身躯说起脏话来,声音洪亮,底气十足。毛毛和家人刚开始还好好跟儿子讲道理:“说脏话、骂人不文明,小朋友不能说脏话。”可儿子根本不买账,还越说越起劲儿,把毛毛和家人气个半死。毛毛老公气得都打了儿子一次,可小家伙还是没停止说脏话的习惯。
小周有个6岁的女儿,吃饭成了全家头疼的事儿。青菜不吃,西红柿不吃,胡萝卜不吃,她有各种各样不吃饭的理由。今天要看着动画片才吃饭,明天要玩着积木才吃饭,开出的条件五花八门。如果不顺着她,那她就开始撒泼打滚,哭个不停,小周没办法,最后只能妥协。
上面两个场景是不是很熟悉?家有孩子的人肯定或多或少都经历过让人头疼的时刻。那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让这些问题顺利解决,并且不会伤害到父母跟孩子的良好关系呢?看完《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这本书,你就再也不怕了!
《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从分析“三脚凳理论”出发,弄清楚自己和孩子的状况,弄清楚自己的界限,为解决问题打下夯实的基础。同时,这本书花了三分之二的篇幅详细讲解了解决问题的步骤,如何避免冲突,强化好行为,弱化不良行为等实用的方法也在书中有所体现,让家长掌握优雅温和的育儿方式。
《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实战派育儿专家——伊丽莎白·克拉里,她同时还是“奥普拉脱口秀”的育儿话题嘉宾,北西雅图学院教育课程主讲人。伊丽莎白·克拉里将行为修正、交互分析以及阿德勒·戴克斯法等心理学策略融合到一起,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了一套能够有效影响孩子行为的具体技巧,以此来指导父母。
《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这本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一、三脚凳理论——解决问题的基础
二、“五步走”战略——解决问题的步骤
三、解决问题的四要素
一、三脚凳理论——解决问题的基础
伊丽莎白·克拉里说,儿童教育就好比一把三脚凳。凳子要立稳,需要有三条腿支撑,儿童教育的“三条腿”包括:对自身价值观的了解,对孩子合理的期望,对自我需求的尊重。缺少任何一点,教育就无法顺利进行。
1、价值观明确
只有当父母明白自己看重什么,反感什么,喜欢什么,才能在育儿路上走得更顺利。如果你认为乐于助人很重要,那你就会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培养他热爱分享,帮助他人的想法和行为;如果你认为活泼开朗很重要,那你就会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多登台表演展示才艺。
2、合理的期望
每个父母都对孩子有许多美好的期望:独立、善解人意、耐心、诚实、聪慧等等。但在我们畅想孩子未来的模样时,千万别忘了,我们的期望一定要跟孩子的实际状况相匹配,换句话说就是,任何期望都要建立在孩子本身的特性以及发展阶段上。
如果孩子是内向敏感的,那我们就不能要求他做到像外向孩子一样活泼开朗;如果孩子还不到1岁,那我们就不能要求他熟练地走路。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期望,是父母们焦虑的根源。
3、尊重自我需求
好心情是会传染的。如果我们能量充沛,心情顺畅,那么即使孩子将沙子洒满房间,我们也会觉得他们是可爱的天使;如果我们心情焦虑,那么即使孩子乖巧地让我们陪他玩游戏,我们也会觉得他们是讨债的小鬼!
有句话说得好:想要照顾好孩子,请先照顾好你自己。只有我们充满了电,才能给孩子传递能量。所以父母们,无论工作再忙,带孩子再累,也别忘了满足自己。给自己留出时间,做些自己喜欢的事儿,跟闺蜜朋友逛逛街,吃吃饭,看看书,和老公约约会等等。
二、“五步走”战略——解决问题的步骤
书中说到,父母急急忙忙帮孩子解决了问题,会剥夺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况,孩子们很可能把希望寄托在父母身上。
的确如此,父母们总是害怕孩子遇到问题,他们希望孩子能少受罪,生活平顺。但父母们却忘了一件事,人的每一次成长都是源自挫折和挑战。问题的出现正是孩子成长的机会,我们不能轻易放过了。
作者把解决问题的步骤分为5个:
1、界定问题
2、收集数据
3、探索潜在解决方案
4、评估、选定与实施方案
5、评估解决方案
1、界定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关键点在于要以孩子的具体行为来进行描述,不要用很宽泛的词汇或者标签直接定义孩子,简单说就是,只描述,不评价。我们来看看下面两种界定的对比:
模糊的界定 具体的界定
我2岁半的孩子很懒。 A.她一直想让我帮她找玩具娃娃。
B.她总是想要我抱着她。
C.我叫她清理房间,她就是不动。
2、收集数据:人们总是对自己在意的东西有种“频繁发生”的感觉,要想判断这种感觉是否正确,就需要我们先进行数据收集。这个道理放在育儿上,也同样适用。
以“孩子总爱扔东西”为例子,父母觉得这种行为有问题,那首先可以对“扔东西”的频率进行统计,如一天扔了几次,一周扔了几次。这样就能够很直观地发现频率变化的规律;其次,对行为进行背景观察。孩子扔东西是不是为了获得父母的关注?还是为了锻炼手臂的力量?明白了行为产生的背景,我们才能寻找更合适的解决方法。再次,需要检查孩子的发育水平。比如孩子在这个年龄段,就是爱扔东西,他还不明白扔东西带来的后果,只是单纯觉得有趣,那我们就不需要过度纠正,只要让孩子度过这个时间段就可以了;最后,要明白这个问题是谁的烦恼。扔东西孩子高兴,但会给父母带来烦恼,那么就要找相应的方法解决父母的烦恼。明确的受问题困扰的对象,才能对号入座。
3、探索潜在解决方案:探索这个词用得很好,解决问题并不是照本宣科,也不存在标准答案,每个孩子,每个父母,面对同一个方案,反应都有所不同。我们不用害怕方案跳脱,多试试,总会有新发现。面对孩子扔东西,除了强行阻止之外,还可以让孩子在垫子上扔,或者换成软的东西扔等等。
4、评估、选定与实施方案:将头脑风暴想出的所有方案一一列出,将费钱、费时间等不合适的方案剔除掉,剩下的方案就可以用在解决问题上。虽然看起来这个步骤很麻烦,但相信我,前期的时间消耗,会让你在解决问题时事半功倍。
5、评估解决方案:对解决方案的复盘非常重要,我们针对每一种方案的成功与否都进行回顾总结,这可以帮助我们再后续解决问题时,找方案更快更准确。
三、解决问题的四要素
父母在解决孩子行为问题过程中,需要关注四个要素:
1、避免冲突
2、强化良好行为
3、培养新行为
4、减少不良行为
下面我们来一一进行解读:
1、避免冲突
《非暴力沟通》中说,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这一点在父母和孩子之间也常常存在。当父母终于找到在商场走丢的孩子之后,虽然心里担心得要死,可嘴上却说:“哭什么哭?看你下次还乱跑不乱跑!”
其实很多时候父母不需要烦恼,只要我们遵守这四个原则:
1)事前考虑周全:晴晴周末计划带女儿开车去公园玩。她知道女儿坐车时间长会无聊,烦躁,就提前把女儿最喜欢的玩偶和绘本带放到车上,这样当女儿无聊的时候,就可以做游戏、看绘本,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2)讲明期望:给孩子无条件的自由选择,不如给他们有限的选择,这样孩子才能明确知道范围,而不是天马行空地表达想法,与我们想要达到的目的南辕北辙。当孩子想自己选衣服的时候,我们可以问:“你是想穿裙子还是裤子?”
3)整理情绪:如果孩子的需求没得到满足,他们肯定会产生难过、伤心、失望、愤怒的不同情绪,这个时候,父母要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积极耐心地去倾听孩子的想法,帮助他们学会认知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情绪,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4)订立规则:订立规则最重要的一点是,避免重复要求。比如我们想让孩子把地上的勺子捡起来,我们会说:“宝贝,请把地上的勺子捡起来。”如果说完孩子没有行动,我们这时候应该过去帮助孩子完成刚才的指令,这样才能让孩子把指令和动作联系起来。
2、强化良好行为
可能一开始,孩子只是偶然做出了良好行为,那么我们如何做才能把这种偶然行为变成孩子的一种习惯呢?
首先,给孩子全身心的关注时间,也就是高质量的陪伴。每天留出一部分时间,以孩子为中心,与他们互动交流,让孩子从中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那么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了。
其次,运用正强化法。在孩子正面行为出现后,我们用孩子喜欢的正面强化物来鼓励他们,正面强化物可以是玩具、食物、表扬等。比如我们看到孩子在玩完玩具后,把玩具又放回到收纳箱里,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表扬他们:“哇,你今天记得把玩具放回收纳箱里,我真是太高兴了。”
最后,表扬要具体。如果父母们只会夸孩子“你真棒”、“你真厉害”,时间久了,孩子不会高兴,反而会觉得你太敷衍,根本没关注他。表扬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具体详细,这样孩子才能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值得坚持去做的。我们可以看看下面的对比表:
宽泛的表扬 具体的表扬
这幅画画得真好。 这幅画的颜色搭配得很好,给人很温暖的感觉。
你真是个好孩子。 你主动帮妈妈洗菜,妈妈很开心。
3、培养新行为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们希望他们做一些以前没做过的行为,这个时候有三个技巧可以帮助我们达到目的:
1)亲身示范
幼年的孩子都是通过模仿来学习技能的,行动比语言有作用的多。如果你想让孩子读绘本,那么你就要先读;如果你要让孩子学会收纳玩具,你就要在每次游戏结束后,把玩具收纳起来。
2)简单指令
父母跟孩子交流时,语言要简单明了,如果指令太复杂,就对它进行拆分,分步骤来教孩子完成。比如我们想让孩子学会自己上厕所,就可以把指令拆分成:走到马桶跟前—脱掉裤子—坐下。
3)行为塑造
首先评估孩子对新行为的感兴趣程度和接受程度,如果经过评估发现孩子的发育水平可以承担新行为,那么接下来就制定计划,将其拆分成几个小步骤,分步骤教孩子完成,每完成一个步骤,要相应设置奖励,这样孩子会更有动力继续下一步。计划实施一段时间后,别忘了回顾总结,看看是否需要调整难度,更匹配孩子的水平。
4、减少不良行为
德瑞克斯认为,儿童所有的不良行为都有这4个原因:对关注的期盼,对权力的渴望,对报复的欲望和怯懦的展示。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本书提出了3种方法:
1)忽视法:文章开头提到毛毛儿子爱说脏话,家人怎么阻止都没用,这个时候不妨试试忽视法,就是对他说脏话的行为不做出反应,就像没听到一样,时间久了,他就会觉得说脏话也挺没意思,逐渐就不再说了。
2)替代法:意思是用一种正确的方式替代不正确的方式。用木棒敲墙是不对的,但是可以用木棒敲打砸砸乐玩具;用水枪喷别的小朋友是不对的,但可以用水枪喷草地。
3)调整环境法:孩子在家总闹腾,那就可以带他出去,去公园,游乐场等地方,换个环境玩耍;孩子睡觉前就不要跟他打闹,最好讲讲故事,听听舒缓的音乐,帮助他酝酿睡意;孩子总是用手抠插座的插孔,很不安全,父母就可以买些电源安全盖插上,这样就可以阻止孩子再去用手抠了。
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只要掌握了科学合理的方法,就不需要走极端。当然,在养育孩子,解决孩子问题的同时,别忘了审视自己,给自己空间,让自己也有所成长,育儿从来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情,是父母和孩子双向学习的过程。《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这本书不仅教会我们如何养育孩子,也让我们知道了,更好的自己才能带给孩子好的影响和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