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了大半辈子,一直没接受过真正的生命与死亡的教育。这三年里,我家原生家庭四个人,走了三个,只留下了孤零零的我,那种透彻心谷的悲哀和撕心裂肺的痛,让我真正的开始认识生命与死亡。
在ICU病床前,眼看着母亲生命体征一点点的褪去,血压,血氧饱和度,心跳,呼吸......所有的生命指标就眼看着一点点下降,最后归零。不论是医生和我,却什么也做不了。母亲全身早已变成黑紫色,很早就没有了任何知觉,没有和我说过一句话。我呆木的站在那里,哭不出声,好像怕惊扰了即将离去的我最亲爱的妈妈,只有那断了线一样的泪珠一直向下流......
如果说母亲的离去,我早在一周前就有了思想准备,而去年底父亲那鲜活的一个人,瞬间,心脏就骤停了,让我根本反应不过来,就撒手而去。轮椅推他进到抢救室,自己上的床,换衣服,还一直跟我打招呼,还跟我要手机玩。他是否知道,生命已经接近了终点?短短几个小时后,那最后给我的电话,“我要回家,我要回家”,那带着氧气罩发出的迟到的哀怨语音,“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像一把把利刃,刺痛着我的心,几乎让我崩溃,只要脑海中想起老爸那最后的声音,眼泪就会喷涌出来.......
我一直想,如果我能在他活着的时候,做的更多,更好,也许这一切是否可以避免,生活与生命是不是可以重写。
活了六十多年,第一次,这么集中的亲历我生命中最爱的人,生与死,在电影中才能看到的那种惨状,而自己成了眼睁睁的看着亲人离去,极其无奈的剧中人。
我们害怕谈论死亡,可是这是生命的必经之路。
死亡,也不是生命的终点站,遗忘才是。
死亡,是生命的必修课。它的另一面含义,是生活,是珍惜,是爱与被爱。
人的一生,会有三次死亡
有人说,人的一生会死三次。
第一次是他断气时,从生物学上他死了。
第二次是他下葬入土为安时,人们来参加他的葬礼,怀念他的一生,在社会上他死了。
第三次是最后一个记得他的人,把他忘记了,那时候他才真正地死了。
第一次死亡
接受,是理解的开始
曾看过一个故事,讲述一个孩子,在他妈妈因为意外离开人世后的故事。
因为太想妈妈,所以他妈妈化作幽灵,回来看他。
他的妈妈和他说:“宝贝,妈妈不在了,以后你能自己洗澡,能自己睡觉吗?也不能再去幼儿园接你了。”
孩子哇地一声就哭了:“你为什么要死啊?我该怎么办?我不能没有妈妈,哇哇哇哇……”
妈妈也哭了:“妈妈也不知道怎么办,但是已经死了呀!我也忍不住了,哇哇哇哇……”
我们常常为生而欢喜,对死却没有准备。可是明天和意外,永远不知道哪一个先来。
生与死,皆是生命的必修课。
因为有了死亡,生才显得更为重要与珍贵。
《西藏生死书》有一句话:“接近死亡,可以带来真正的觉醒和生命观的改变。”
有时候,我们不能接受死亡,往往是因为不能接受离开爱的人。但要知道,有些爱永远不会离开的。
第二次死亡
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好好道别
电影《灵异第六感》里,讲的是一个小孩能看见鬼魂的故事。他总是被吓个半死,不知道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鬼魂来找他,和他说话。
直到一位心理学家和他沟通,发现可能是那些鬼魂找他有事,想要他帮忙。
于是,他尝试着鼓起勇气,去倾听那些鬼魂的故事,慢慢发现,其实有很多人是有夙愿未了,没有好好和爱的人告别,才会又回到人间,想去实现愿望。
这样的故事,听着有点骇人。但细究之下,却是人性的温暖光辉。
因为我们是一个个生活着、爱着的人,才会有牵绊,才会有不舍得,才会有执念。
葬礼,便是让爱着的人好好道别的仪式。生命是一场相逢,既要别离,当慎重,当郑重。
电视剧《请回答1988》里,有一幕细节,女主角德善的奶奶去世了,十几岁的她看见爸爸和姑姑们还在高兴地招呼亲朋,大声地喝酒,很不能理解。
直到大伯回来,爸爸和姑姑们突然像找到了依靠了,兄弟姐妹们抱在一起,哭成了一团。
她才明白,原来大人们只是在忍,只是在故作坚强,他们也会疼。
有人说,如果没有看见亲人的坟前那一抔黄土,总不能相信他们已离去。
如果没有这场郑重其事的道别,也许我们也讲不出再见。
可是,如果终将要离去,活着时当好好珍惜,离别时请好好道别,别留下一点遗憾。
第三次死亡
死亡不是永久的告别,遗忘才是
作家史铁生小时候是被奶奶带大了。
有一次下午醒来,发现奶奶不见了,家里人告诉他是去姨奶奶家了。
可是他不信,哭了整整一个下午。
直到晚上,奶奶出人意料地回来了。没有人知道他那天想了什么,哭什么。
那时候他只要不听话,奶奶便吓唬道:“再不听话,奶奶就死了!”
帮奶奶踩背,想偷懒,便说等我长大后再给你踩。奶奶却说:“等不到那时候了,老了,死了。”
夏夜里,奶奶和他说“人死了,就变成了一颗星。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多一颗星。”
“怎么呢?人死了,就变成一颗星。
为什么要变成星星呀?给走夜道儿的人照亮儿……”
很多年以后,那些童年的夏夜,茉莉花的香气,奶奶的芭蕉扇,闪亮的星……都在史铁生的回忆发光。他总是会想起奶奶说过的神话,想去寻找哪颗星星是奶奶变的。
史铁生说:“我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上添一丝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蜡烛……”
比起死亡,更可怕的是遗忘。
生命的痕迹,就像划过天边的流星,就怕你深爱的人忘却了你曾来过的痕迹,那才是真正的离开。
电影《寻梦环游记》里说,只要有一个人记得,死去的灵魂便在亡灵节时,通过万寿菊桥重返人间,和亲人们团聚。
可是,如果在人间没有一个人记得他,那个人便会消失,叫做终极死亡。
主人公米格尔的曾祖父,用尽一切办法想要重返人间,只是为了看看他的女儿,向她道歉自己曾经为了音乐梦想而离开家,告诉她爸爸非常非常爱她。
我们这一生,会爱,会被爱,会痛,会被珍惜,会哭,会笑,会经历心爱的人死,也会死去。
但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三次死亡。若要说再见,就好好道别,若终将离去,请记得有些爱永远都在。
“死亡并不可怕,遗忘才是最终的告别,请记住你爱着和爱过的人。”
无论多少种让自己年轻、长寿的方法,这些所谓“如何留住时间”的经验技巧,其实都停留在“我只有一条命”的局限性视角,要么疯狂消耗自己,要么拼命爱惜自己,这些办法,都算不上什么好办法。
倘若换个视角,扩展空间,站在“我有三条命”的维度来重新审视我们人类人生,心情会不会一下子豁然开朗呢?那我们就从“三条命”理论试试看。
第一条命:生命的范畴
它是生命的第一层次,也是大多数人都清楚并且恐怖的概念——死亡,意味着生命来到尽头,心脏停止跳动,大脑也停止运转,也就是从生物或医学角度上来说的人类的死亡。谁都不愿意看到死亡的来临,所以,为了让这个时刻来的更迟一些,并且在有限的生命中,让生活的质量更高一些,我们可以通过进行各种体育运动和体能锻炼,来提升自身的免疫力和自身活力以延缓衰老的。也正因人们都想活得更久一些,就会有很多凡夫俗子,通过不知什么人推荐、宣传的各种养生的方式,想要让自己更年轻,更健康。其实,现在,随着科技的发达,人民生活的福祉大幅提高,想要延缓衰老、延年益寿,是有很多方法和技巧的。但是,无论怎么提升免疫力,提升自身活力,那也只是个体生命意义上的长远,只是活着的概念而已。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和任何物种一样,有生就有死,最终,无论是谁,都无法逃脱死亡,这一人类生命极限的范畴。换言之,如果只是单纯的活着,让你像一个粒子一样,做着无规则的“布朗运动”,似乎表面上你在忙,却没有人知道你在忙啥,没有人承认你忙的事情的成果,你也不会对社会有重大的贡献,那试问,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呢?
第二条命:天命的范畴
这第二层生命在于你是否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之内,把自己的最大价值发挥了出来,并且造福了行业。我们这样设想一下,如果在你死亡后的葬礼上,你的家人、朋友、认识你的人都来为你最后送行。在你下葬的那一刻,你在社交圈上的地位和角色其实也跟着同时消亡了。这情景有点儿像人生的最后结算——看看多少人愿意停下自己的手头工作,来参加你的葬礼,其实,等你活到一定程度,对这些,你自己心里面多多少少还是有数的。你曾经帮助过多少人,影响过多少人改变命运?这时,能够前来的人,就是答案。人毕竟是社会性动物,你的社会地位,也是由你自身的专业能力,以及在行业中的认可度,自己的社群圈层深度和广度决定的。如果,在绝大多数的时候,你能够恰当的约束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牺牲小我,成就大家,遵守团队协作的底层代码,那么,在这个时刻,就会又很多人都记着你。这样,当生命在谢幕时,你至少不会感到太遗憾。当然,也确实有不少人行尸走肉的活着,更有甚者,为了追求利益,不惜做着既损人又不利己的自私勾当,这些人一定会被整个行业所唾弃,他们即使活着,其实比死去还难受。
第三条命:使命的范畴
第三层生命在于你是否能够带着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改变社会,造福人类。这一层是指如果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也死掉后,在地球上,关于你的所有信息都不再被任何一个人知道、传承,这也被称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死亡。这里,我们用一个玄孙理论,让你想明白被人记住的意义:从未亲眼见过你面的玄子玄孙们,因为你为家族的努力奋斗而得到了庇护,因为你在社会上的贡献而让他们感到自豪,因为家族中有你这样一个长辈,而让他们感到被周围的人敬佩而骄傲的时候,这才是真正生命的意义。你用有限的一生证明了你曾经的存在,证明了你生命的价值。事实上,绝大多数的人仅仅在意的是第一层死亡,往往忽视了第二层次,当然更不会想到第三层次生命的深远意义。现实是,我们经常会在新闻中看到各种夫妻反目、手足相残、为了利益同室操戈等丑闻。人这一生其实数数真是不长,只有当你琢磨明白:“用一辈子的时间,投入两辈子的精力,影响三辈子的事业,让第四辈玄孙都引你为敖。”这话的真正意义——争取能够用有限的人生,为社会做出杰出贡献。几世过后,仍然有人会提起你,那你这辈子就活的就值了。
请站在更高的视角,对人类完整的生命进行透视吧。你将会理解人类生命的真正范畴——人这辈子有三条命,放宽视角也就意味着活三次、死三次。这三层生死的意义便是:生命意义上的生理死亡,行业意义上的社交死亡,以及被人遗忘的精神死亡。
生命诚可贵。只有当你明白了这些,相信你就会珍惜此生,用你有限的生命,活出最真实的自己,用生命谱写出你自己最灿烂无悔的人生!让你的精神永留在后代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