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淮十里
(一)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学会了沉默,学会用自我狭隘的角度去武断别人过得比自己好。
只有自己承受着独自成长的重量。
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一封书信跨越千山万水,沾染着风尘,弥漫着思念,似乎那才是感情的重量。
现在的4G网很快,朋友圈就在指尖,好像他的生活就在自己的视力范围内。
可人最擅长的就是裹着光鲜的皮囊,把所有的伤口隐于里子。
我们多数人只会把潇洒,欢聚,浪漫…放在朋友圈,通过别人的点赞或钦羡声来证明,我一个人也过得很好。
与其说是晒幸福,不如说是自我麻醉自我安慰。
(二)
我们从青涩到微成熟的这段时光就像筛子,筛子筛去了我们大部分的直爽和“说风就是雨的行动力。”
生活里的每一步,我们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青春由一幕幕离别组成,无几场浓墨重彩的离别,不青春。
高考这个巨大的搅拌机,带给我的是,从此来回奔走在南北三千公里的跨线上,流泪,疲惫,孤单,都只有夜色和寒风晓得。
踏上火车,故乡与我再无春秋。
高考前,给高考后做了无数种想象,在哪个城市,遇到了什么人,过着怎样的生活?却万万没想到,我来到了从未曾听说过的边疆小城——海拉尔。
而昔日的同学好友大都留在本省或邻省。这个时候的我,像是突然被卷入洪水里的人,绝望地望着岸上的人。
我开始神经敏感,开始偏执,认为只有自己没有依靠,要独自面对未知陌生的一切。
有了3482.554公里的距离,脱离共同的生活圈子后,我们忘了在离别时说的:“我们会常联系的。”
千言万语转化成无数次默默浏览对方的朋友圈;来回滚动联系人列表,犹豫要不要打过去,想着打过去该说点什么,会不会很尴尬啊?
有人说:“不闻不问不一定是忘记了,但一定是疏远了。彼此沉默久了,连主动都需要勇气。”读来,心都颤动着,引起强烈的共鸣。
(三)
我就这样病态的一个人,过了好久。有一天我终于忍受不了那种身边空无一人孤独感。我打过去了,话匣子也打开了。
随后我发现,现实情况根本没有我臆想的一切,我们也都一样。
从那以后,我开始经常联系她们,不再刻意找话题,东南西北的瞎说。
原来心和心靠近后,距离真的改变不了太多。
一切还是很简单,只是自己的敏感,偏执作怪。人最需要的,被需要和存在感也从来不是别人给的,而是敞开自己的心。
约翰.多恩说:“没有谁像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居。每个人都像一块泥土,连接成整块土地。”
我们总要被需要被在乎才会感到生活的丰盈。
老友对我们来说就像枯叶蝶的保护色,时刻给我们安全感,不论我们面对多么陌生的一切。
但有了这一层保护色,我们在新环境下不经意的散发自傲的气息。我们又无师自通学会了不主动跨出第一步去了解,去交新的朋友,似乎谁都可以是路人。
又常常抱怨人情冷暖,世态冷清。这到底错在谁?是自己,错在那些你认为的我不需要,我还有老友。忘了,我们分别了,都各自开始了新生活,分享并不等于生活的陪伴。
(四)
很幸运遇到你,成为你的朋友。
进入大学后,班级里有一位江西姑娘。我们第一次见面就没有太多生疏感,或许是江西和湖南相邻。后来又因为在很多事情上出奇的一致,慢慢成为朋友。
我很佩服她,小小瘦瘦的个子有那么大的能量,脑子里有那么多新奇的想法,又有勇气去实践。她教会我很多,她为我的生活投入一颗“炸弹”,我很感谢她给我新生活的指引方向,
独在异乡,便太在乎这个温暖的支柱。又因为相形见绌,我始终保持着自我独立。村上在《挪威的森林》里说:“哪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害怕失望罢了。”我们各自自我独立,又在一起走过了很多。就这样,相互吸引又相互排斥着。
日子就这么过着,有天,她开玩笑和我说:“你以后要对好点,看,我什么好的都想着你。”那一刻,我真的明白了,也后悔内疚了,为自己的可怜的狭隘,偏激。因为这些,我可能真的冷漠了很多陪在我身边真心对我的人。
除了天生个性自来熟的人,我想这种感受不是我的个例。
我们都是孤独又骄傲。
放下吧,放下那些事先预想的尴尬,情况和对方的想法。
人,都是相互的,对方的想法和你的其实一样,且对方通过你的表现来调整自己的方式。
所以,放下吧,你自然开朗,生活也就自然开阔了。
今天明天会更好。
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