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论》是《苏轼十讲》第二讲“贤良进卷”重点评析的一篇策论。其中探讨的处世之道,也隐含了苏轼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办法。
一、苏轼眼中的命运本质——怀才易,施才难。
《贾谊论》中的第一句:“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人要有才能并不难,要使自己的才能施展出来,实在不容易。道出了在苏轼看来,政途逆顺的本质——“怀才易,施才难”。如何自用其才?我觉得《贾谊论》中非常经典的一句:“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要达成长远的目标,就一定要能够忍耐。这是苏轼给出的最好的方案,也是对后世的我们极具启示意义的一种人生态度。
二、苏轼对于人生逆顺的根本态度——爱己。
在苏轼看来,君子怀才,则应有“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的“爱己”心态。这种“爱己”,不是自负,不是自大,而是对于自身才华的自我肯定,就算没有外在的欣赏,也可以“乐哉幸哉”。在《贾谊论》中,苏轼给出了两种境遇下的处世办法:(一)君子怀才,“遇”,则应“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以使自己的志向得以施展;(二)君子怀才,“不遇”,则应“慎其所发哉”,即就算不能施展抱负,也不应该忧伤颓废,难以振作,应该有节制的发泄自己的情感,谨慎对待自己的立身处世。
第一种境遇下的处世办法,也许有“顺应时势”或者“圆滑处事”的态度在里面,但归根结底也是为了“爱己”——爱惜自己的才华,为施展自己的志向而略作牺牲。
第二种境遇的原因分析和处世态度,更值得我们后人借鉴。文中苏轼评价贾谊“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则是对自己和后人的警示:怀才不遇,很多时候是自身的问题,而不是环境的问题。就算怀才不遇,也应该保持“爱己”的态度,不能颓废自弃,郁郁而终。
三、善处逆境的苏轼
苏轼在《贾谊论》中提到的处世观,在他后来的命运之路上也得到了体现。而苏轼一生第二种境遇居多,他是如何面对的呢?也许我们在《苏轼十讲》的阅读过程中,已找到了答案。
浮云时事改,孤月此心明。苏轼评价贾谊“不善处穷”,而党争形势变化所造成的命运升沉,造就了一个“善处穷”的苏轼——他以“兹游奇绝”应对这颠沛的贬谪生活,他以“孤心似月”等闲旁观这浮云时事,更不必说这些留给后人的厚重的“书中岁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