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支援的日子
“4点35分出生、男孩、体重3440克,来亲一下宝贝”
“23点38分出生、女孩、体重3150克,来亲一下我们小姑娘”
这是产房经常要说的话,一是为了记录分娩的重要信息,二是为了告知产妇自己孩子的基本个人信息。从此这个时间将伴随孩子的一生。每个孩子的出生,都给你一种带来一种独一无二的感觉,那就是希望。
4月17日,一个电话打到了产房,因为工作原因被抽调到急诊科。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陌生的疾病、陌生的药品、陌生的病人、以及陌生的同事,适应成了最基本的问题,因为这是需要独立工作的。
电影中出现过的一句经典台词: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在你身边你却视而不见。但我要说,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
生与死就是最大的距离,生代表一切皆有可能;死代表一切皆无。总结一句话:活着就有希望,活着、比什么都强。
我所在的区域名为监护留观。顾名思义,收治的病人多为抢救室转送至此,比重症监护室轻,比临时留观重,也有一部分病人是家属放弃了部分有创操作,放在了这,因为本身疾病较多,不属于专科范围,收不进住院,在这里形形色色的病,形形色色的病人,形形色色的家属。病人出出进进。
有些人康复回家
某床:一位纺织厂工作的大妈因肝脓肿在当地治疗无效,发生昏迷被送到抢救室,在抢救室度过了最危险的时期,被送到了监护留观,经过近两周的治理护理后,康复出院,以后只需定期复查就可以了
某床:一位坚守在一线的刑警因长时间熬夜后劳累过度,晕厥,被送入抢救室,病情平稳后,转入监护留观,在经过5天的治疗后,出院回家,决定休息一段时间后,重返一线
……
有些人长期留在这里
某床:一位面相慈祥的老奶奶,肺心病,反复发生心衰、房颤、肺感。长期使用无创呼吸机以及各种抗心衰、抗生素制剂,在我没有来之前就已经住在这了,病情根本不允许出院,维持现状成了最好的治疗方案。
某床:一位器官移植术后病人。反复发生感染。多种合并症,长期卧床,肠内,外营养,好在患者神志清楚,大小便有知觉,这也是位老患者了
……
还有一部分人从一个世界走向了另一个世界
某床:因肺癌晚期住院,患者本人并不知情,家属也想最后以病人少遭罪,做着最后的治疗,家属看着病人被病痛折磨的骨瘦如柴,经常会在病人给过止疼针可以短暂休息的时间里默默地流泪,任何一个旁人看着都会为之动容,何况他是你所管辖区域的病人。这时,话语安慰,心理的帮助对于病人家属作用会比药物更有效。
某床:患者肺功能已经到了几乎没有作用的终末期,为解除患者痛苦,家属拒绝了有创,抢救用药,一切抢救。也可以说是在等,都等着这一天的到来。当无创呼吸机氧浓度从50、80调至100,可病人的血氧却从80、70掉到50;升压的多巴胺从50、70、250、最后完全开放可血压却从70/40 60/30下降到 46/28
……
最后真的好像是一把柴火,完全没有了燃料,一点点耗干了最后的一点能量,医生,护士,家属都在盯着屏幕上每秒钟都在下降的数字,此时的病人早已意识全无,甚至这些数字也是靠着呼吸机辅助来的,病人的女儿不段在和父亲说着话,不断回忆生活中的点滴,此时,亲人之间再无隔阂,女儿不断地重复;不疼了,我以后不气您了,爸爸,咱们回家了
……
对于他,这是最好的方式得以解脱。如何在病人的终末期减轻痛苦,更有尊严的离开这个世界,或许真的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毕竟每个人都会有从生到死这个过程。
职业的特殊性让我在不到25岁的年纪,见过了很多的生生死死,面对生活带来的困扰,挫折,或许有独特的角度来看待,其实有时候遇到些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这就是生活,毕竟只有活着,才有资格遇到问题。
有人问过我,医院工作是不是早已经见惯了生死,那我告诉你:我们从来没有习惯生死,只是学会了尽量冷静的去面对。
至于我们该如何去过自己的生活,我也是第一次活,不过《明朝那些事》中讲了整个明史最后却以徐霞客游记结尾,说出了我认同的一句话;以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度过这一生。所以,做你自己,不要犹豫尽量做自己想做的事,永远保持年轻,永远充满好奇,你要永远相信这个世界还有爱。
2018.5.21 2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