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老师在专栏中,一开始就指出了经济学的视角,有这四种视角:
1、普遍性
2、指导性
3、比较与选择
4、事与愿违
一、普遍性
经济学是一种普遍性的学科,只要有人存在就会有交易,有两个人以上,大家的需求就不同了,这样就有了市场,有了市场就会产生货币流通,在流通的过程中产生了良币和劣币。
很显然,有货币流通,必然就会带来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现象。
通货膨胀: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
通货紧缩:当市场上流通货币减少,人民的货币所得减少,购买力下降,影响物价至下跌,造成通货紧缩。
现在在互联网的帮助下,我们更加容易进行跨境交易,按需选择,或者是将我们所拥有的更好的东西进行出口,又或者是我们引进来更好的东西,这就是跨境交易。
例如在进行海购的时候,往往由于语言的限制、或者是网络无法翻墙的情况下,我们会找一个中间商帮助我们处理海购的事宜,这就产生的一些代购职业,以及海购代买快递一条龙服务的机构。但是,这些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信息不对称的事情发生,例如自己通过互联网让代购们购买的商品,跟实际会有一些误差存在。不过,但自己没能力进行海购的时候也只能选择接受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了。
二、指导性
很多人都会疑惑,究竟公平和效率谁更重要,我们应该根据公平做出选择,还是根据效率决定选择?
薛老师讲述了一个马粪争夺案的故事,在故事中,法官究竟是应该鼓励人们创造财富,也就是收拾马粪的人,还是该鼓励对财富做标志,也就是支持将别人的劳动成果由于没有记名就占为己有呢?
这两种言论,会导致两个截然不同的结果。
选择了鼓励创造财富,那么人们就会努力去创造财富,积累自己的财富,因为只要这些财富是靠他们自己合法挣来的,都是受到法律的保护。
其次,如果选择了鼓励对财富做标志,那么人们就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保护财富上,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的财富会不会由于自己没有保护好,就会被别人占为己有,仅仅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做标志。
所以,经济学在公平和效率的问题上,认为公平的背后是效率,我们需要考虑的不是个人的效率,而是整体的效率,所以,在上面的故事中,法官的判决需要做全面的考虑。同样的效率决定了公平,并不是说我们觉得这件事对我们没有利益,那就是不公平,这完全就是由效率做决定。
三、比较与选择
先思考一个问题,在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在看一件事情的时候,是不是特别容易就陷入到表面现象中。宁可相信自己直观看到的真相,也不愿意相信背后的逻辑。
今年年初,大家都在谈论智能时代的到来,人工机器人将会取代一部分的工作,特别是一些重复性的工作,到了那个时候必然会有一些人会下岗。
这个时候,一部分人会很沮丧,因为人工机器人取代了他们的工作导致了他们的失业,生活受到了威胁。可是他们没有看到,人工机器人能带来更多的效率,同样的事情机器人做会更好更快,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浪费人工呢?而失业的人员,还有其他的我们暂时没有看到的选择。
所以,在经济学中,经济学家更看重的是那些看不到的东西,从看不到的东西去考虑事情应该怎么做,而不是只看看得见的东西。
四、事与愿违
好人好心干的一定是好事吗?
在看专栏之前,对于这个问题,我是持肯定的回答,好人好心干的不是好事,难不成还是坏事?
而薛老师就说了,在经济学家的想法里,好人好心干的不一定就是好事,因为这背后需要去关注这件事影响了谁,是不是对人们有利,还是仅仅就是从一个表面现象出发做出的决定?
所以,经济学更多的是关注事与愿违的因果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