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年轻,应该让自己做点什么,每天安逸的生活总是让人感觉少了一点生命的热情。
曾经有段时间生活一度陷入了一种纠结无序的状态,我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想要改变,需要的是对自己的克服。
在自己已有的圈子里,很舒服,每天不用去考虑什么,生活还是按部就班的走下去,可是内心却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是空虚还是无聊?亦或者是日复一日的重复?我知道自己从来都不是一个甘于现状的人,可是却又是一个不太敢走出自己舒适圈的那个人。我总在想着一定要让自己快速成长,让自己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也因此为自己设立了很多的目标。一切看起来都很正能量,可是当开始执行的时候却发现,事情远非想象中的那般,我还是无法克服自己内心深处的懒,馋,恐惧,这些人性的弱点几乎快要将自己撕裂,明明知道应该走出去,可是要迈出那一步的时候却比登天还难;明明知道应该更勤快一点,可是做起来的时候总是那么多的借口和搪塞;就这样我陷入了日复一日的自我说服中,我知道这就是我自己的局限。
我相信不止是我,很多人看到这里也许会默默点头,因为从我的身上相信你也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成长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不是每天喊着口号,喝着各种心灵鸡汤的自我意淫,也不是躺在床上想象自己努力过后成为的样子,而是要拉着自己不断的走出让自己泥足深陷的的舒适圈,去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边界,不断的去成长成为自己的样子。
最近很流行的一种称谓是斜杠青年,每个年轻人都跃跃欲试的希望实现自己的多重身份,可是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能力。多重身份也就是不断的跨界,而每一次的跨界其实都是要走出自己已有的舒适圈,不断探索自己新的能力边界。简书的干货大神小六就曾经说过第一次组织拆书活动的经历。那时的他才刚刚参加过几次拆书活动,而自己组织更是第一次,可是如果不走出去尝试,不挑战自己的已有的能力,那么后面的故事也就不会发生了,当然也不会有现在月入10万的六神了。
央视的主持人张晓楠,是我十年前就开始关注的一位姐姐,那时的我才刚上大学,而她也在新东方教书,后来去了哥伦比亚大学读金融专业的研究生。在我眼里,晓楠姐就是一个不断突破自己,充满力量和勇气并最终找到自己理想职业的人。这一路走来,她的每一步都那么精彩,可是又那么的出人意料,她不断的走出自己的舒适圈,不断的寻找着自己的梦想,很多在常人眼中看来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却被她一一实现。哥大金融专业毕业的她本可以留在华尔街的投资银行,挣着年薪百万的收入,可是因为自己想做主持人的梦想,毅然的放弃了一切从头开始。那时的她,非科班出身,形象外表也并不出挑,再加上已经奔三的年纪,按照世俗的评判标准,有谁会要一个这样的新人去做主持人呢?曾经有很多业内的权威告诉她这条路不适合她,要以现有的条件成为一名主持人难于上青天,可是晓楠姐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一步一步,从新浪到北京电视台,直到今天的央视主播。每一次晓楠姐的最新动态总是会让我瞠目结舌大跌眼镜,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经历过挫折的她完全可以回到原来的工作,无论是教书还是从事金融行业都能让她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可是每一次她都向着自己的目标不断的走出去,直到今天实现自己的愿望成为了一名央视的主持人。
星巴克的创始人霍华德说过,"最初我总是害怕失败,但当我在一次次挑战中胜出后,原先的焦虑被渐渐形成的乐观精神取代了。一旦你越过了似乎不可逾越的难关,接下来的小坎儿就比较容易跨过去了。只要坚持下去,大多数人都可以实现并超越梦想。"
张泉灵在北大的一次讲座上提到,她经常被问到自己为什么很幸运能够把自己喜欢的事情作为自己终身的事业。她是这样回答的,"如果,你考大学时选的专业不是你喜欢的,而是你父母喜欢的;你的选修课不是你喜欢的,而是拿证多,学分好得的,你求职不是挑你喜欢的,而是待遇好的,请问,你选择时从未拿喜欢当回事,凭什么你会从事喜欢的职业并且成为终生的事业呢?凭什么呢?"
的确,在我们毕业的时候,我们都愿意选择稳定的体制内工作,可是工作后年轻燥动的心又不甘于平淡,但是每当我们想试着走出自己的舒适圈,作出一点尝试的时候总会感觉都不安和恐惧,可是真的走出去了,并取得了一些成绩的时候,回头看看又发现事情往往是比想象中的好,而自己也会从中发现自己的更多可能,之前的焦虑不安也会被一次次的成功经验所取代。
诚然,走出自己已有的环境迎接新的挑战会让我们感到极大的不安全感,可是也正是这样的时刻能够让我们有机会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不断的修正自己的不足,不断的成长为自己希望成为的样子。每一次走出去的不适都是我们成长的代价,经历过这些阵痛,我们才能不断的向外拓展自己的生命体验,不断的看到更大的世界,不断的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体会生活的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