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13
创作是一种输出。任何领域的创作者,输出都需要原材料——输入。厨子需要食材,小说家需要素材,设计师需要灵感。
就算并非从事创作性工作,也需要输出,跟人聊天侃大山是输出、决定家的布置也是输出、自拍是输出、发朋友圈是输出、买一件衣服也是在输出你的审美。
如果想做一个有趣、有料的人(这“趣和料”岂不就是你的输出),只能靠更多有趣、有料的输入才行。看过的书和电影、听过的话和音乐、到过的城市和商店、接受的教育、交往过的人、体验过的一切都是你的输入,铸造了今天的你。
如果最近感觉自己很无趣,可能是因为输入源单调的只剩下几个公众号和微博。手机信息大部分是零散的二手信息。但是世界这么大,输入不能狭窄到只有5英寸。
利用碎片时间梳理了一下输入族谱,可能不全。
语言、文字、思想输入:书籍(虚构、非虚构)、电影电视、杂志、网站、聊天、讲座(TED、一席、公开课)、读书会;
视觉输入:展览、画册、艺术书店、电影、建筑、景观、舞台、表演、商店、网站、游戏、APP;
听觉输入:音乐、电影、现场演出、大自然声音、唱诗班;
体验输入:运动、手工体验课、技能学习、旅行、灵修;
情感和社交输入:家庭活动、朋友聚会、线上线下的互动、在行约见行家。
同样的信息源在你眼前晃过,不能算输入,囫囵吞枣和填鸭式也不是很好的输入,主动获取、加工信息、分析总结,把信息咀嚼过才好消化、才算是良性的输入。
多种输入方式很难全部都选择,而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建立自己的输入渠道和结构。可能有两三种是长期固定高频输入的(看书、看电影、运动),另外几种输入是低频率的(展览、演出、旅行)。
输入和输出是动态循环的,输出变了,输入要求也要变。输入变了,输出才有可能变。画家当导演了,除了视觉的输入,还要有故事结构、音效、摄影、剪辑、特效的输入。白领改做时尚博主了,要有造型、摄影、时尚资讯的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