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
从前,一个农夫发现自家养的鹅,下了一只金灿灿的蛋。他把蛋带回家,惊喜的发现这是一个金蛋。从此以后,农夫的鹅每天都下一个金蛋,他每天都把鸡蛋拿到集市上去卖,很快他就变得富有起来了。
时间久了,农夫的妻子跟他嘀咕:你说这鹅,一天只能下一只蛋,太慢了,要是一次能下所有的金蛋,那该多好呀!
农夫也认同的说:这鹅,每天都能下一个蛋,肚子里一定藏着不少的蛋呢!
妻子点点头:那当然,不如我们一下子把鹅蛋全拿出来,那不就发大财了呀!
农夫和妻子于是做了决定,他们说着就提来那只鹅,很快把鹅杀了,用刀打开了鹅的肚子。结果饿的肚子里空空如也,一只金蛋也没有。农夫和妻子都傻了眼,他们顿足捶胸,为自己的这个决定后悔不已。
从此,农夫不仅失去了鹅,以后再也没有办法得到一只金蛋了。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笔者有三点感悟。
第一,我们容易受到他人影响。
故事中的农夫,原本没有太多无理行动,但是,随着妻子的嘀咕,农夫开始动了心,于是铸成大错。
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也像农夫一样,本来什么也没有的事情,经过他人这么一说,我们开始“思考”,从而让原来的生活“面目全非”?
那我们是不是就不能考虑他人的观点呢?
答案的重点是从我们的实际需求出发。
第二,当我们看到利益时,问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追求利益本身没有错,但同时,想清楚追求利益的动机,也许我们会更加理性。
比如,每个人都想挣钱,都觉得越多越好。但问题是,在什么时间,究竟挣多少钱?
如果你能清楚回答这个问题,想想看,与“挣很多的钱”相比,你的行为和结果,会产生什么不一样的变化?
比如上面的故事,如果农夫想要挣之前10倍的金蛋,那就意味着鹅一天要下10只金蛋。
如果想要一次性得到一年的金蛋,那么就需要从鹅的肚子中,取出3650颗金蛋。想想看,鹅才多大?
以上的举例虽然有些夸张,不过,读者朋友,请仔细想想,当你的需求明确具体时,会为你带来哪些好处?
第三,当我们做决定时,如果只看到表面没有看到本质,很容易做错。
当我们需求不清楚的时候,我们很可能只会看到事情表面的现象。
比如,当我们听到“xx能赚钱”,“xx能帮助学习提升”,“大家都在看书”时,在没有看到这些项目或工作的本质,以及和自己需求、能力、资源匹配时,我们就会陷入“冲动性”的误区中。最终,轻则没有结果,重则导致各项损失。
在行动前,不放问问自己几个问题。
你真的想去做这件事情吗?打个分(1分:没有兴趣,一点也不想做。10分:非常有兴趣,不做不行。)
观察以上分数,有什么想法?
假如真的要去做,你期望在什么时间,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时间到了,你将如何知道结果出现了?
你现在做的事情,与期望的结果,有什么联系?
为了达到期望的结果,你目前的能力如何?还需要发展什么样的能力?
还需要拓展什么样的资源?
还需要做哪些事情?
也许有人会问,做事情前一定需要这样吗?
笔者想说的是,这取决于你对结果的渴望程度。
如果在决策行动的过程中,你有任何想法,欢迎与笔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