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回顾昨天的共读讨论】
过程重于结果。回顾昨天的共读,我就想到共读一本书,有以下三个层面的理解。
第一个层面,我们先回归到书本上的案例,它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以一个外包程序员的角度,从参与到反思回顾这样一个投标案。
第二个层面,从故事本身的结论、金句来讨论。“你永远无法确定已经找到问题定义是正确的,但是永远不要停下寻找正确定义的脚步”。
第三个层面,由此引申,获得一些认知和个人的感受。
比如@王小夜说:
01 世界或一个事件,很难被真正评估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涉及到人的因素。人本身就是很难被评估的。我们对自己到底想要什么,都不是太清楚。比如经典的例子是:汽车发明以前,人们以为自己想要更快的马,直到有人把汽车造出来,才知道那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02 人类所知甚少。就如神秘学之所以神秘,可能只是因为我们知道得太少。又比如这次投标案,抛开道德或坚持道德原则,似乎一开始凭感觉,不要做那么多,反面可能有更好结果?@王小夜说那我们人类还需要努力吗?她认为还是需要努力的,因为当你做的更多,你就离真相更近,就跟进,当然跟进不一定有好结果,但至少,我们有一个方向,保持在自己的航道上,事实上每一次的修正调整,都能让你离自己想去的地方更近。
03 文中刻意没有讲结果。这是本书的重要目的之一。我想,这不是一个侦探故事,一定要有一个结果。只有开放式的,才让我们有更多的设想空间。
刚刚在梳理的时候,我突然想,政府和企业根本就不在一个层面上。而外包商、专业人员又是另一种旁观角度。就比如书中说,企业高管有一种兴奋,又有一种好奇,有风险有豪赌的刺激感。而程序员团队,面对这样一个专业问题,400万种可能以及限定12小时的时间,也有一种挑战的兴奋。所以,人性就是这其中最难以捉摸的因素。
以@佳少的话来总结:作者或本部分,不需要纠结谁赢得了投标。寻找问题本质的过程中,没有最佳策略,只有相对最佳。即使本次使用有效,不代表下次也有效。他还说,遇到问题,至少我们要尽量做到与牌桌上的人“信息对称”。
其实下一句才是总结:@佳少 人生啊,就是一层一层拆盒子,如果一开始就知道最后那个盒子是空的,可能会疯掉。但是不知道的话,即使结果是空的,还是很有趣的。
— 2 —
【带着问题去读书】
①为什么我们身边的不协调之处容易被忽略?
习以为常,这句话,有时很可怕,有时又需要。
每次到一个新环境,尤其开始一份新工作,我总是提醒自己,记住最初的新鲜感、不舒适和不明白的地方。比如在一个行业久了,会用专门的词汇,大家之间沟通会不知不觉忽略掉很多铺垫的话。那我们要听一听,新入行的人的问题,可能会给我们总在这一行的人一些提示。
因为在这个行业里,久了,会更专业,思维也会有固化。
②找出身边任意一件常见物品,想出三个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
比如正在使用的办公电脑,如果哪一天要离职了,会一下子觉得,是不是自己遗留了不少个人的内容在上面;改天换到一台新电脑,输入法、各项软件使用,都会开始不习惯。网页收藏夹也要重新开始。所有的登录,得重新输入账号名字和密码。可能键盘鼠标不太顺手。等等。
但是天天坐在这,对一切使用就习惯了。
— 3 —
【第三部分 初印象】
第一,问题、解决方案、新问题构成无尽的链条。“每一个解决方案是下一个问题的来源”。“某此问题最困难的部分就在于发现问题存在”。
第二,首先转换视角,换表达方式,发现不协调之处,找到问题所属的层面,为了提早发现问题。
第三,如何唤醒新鲜感,学点技巧,找到不协调之处。如果想得到不同的解决方案,该怎样变换问题的表述方式。
本次难点:注意你所表达的含义。这一部分,其实从写作的角度,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所以,会是在共读讨论中,我比较关注的部分。
— 4 —
【反思收获】
经过两天的讨论,可以获得很多的启思,从阅读中,从共读讨论中。
01 那么,我们如何不迷失?
答案是:结合自己专注的领域,当下的困惑和问题。
比如,我的工作中,传统旅游行业面临的挑战,如何可以有更多的客户,如何不随其没落,于是学习这里面的思考方法,回到现实中,解决问题。
比如,业余我在练习写作,我觉得作者的案例表达方式,以及第三部分中,关于不同限定词的表达方式,文字游戏该如何“玩”。原来,不同的玩法,可以发现不同的问题和真实。
02 又如何有更好的共读体验?
越参与,越成长。参与了,才和你相关,只是在旁边看着,体验相关很远。尽情抒发我们的不吐不快。
每次读至少三遍。阅读之后,带着自己的问题和难点,去参加讨论。
原文链接:共读03:从当前困惑出发,去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