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孩子!你义父承三位高僧点化,大彻大悟,毕生罪业一一化解,你该当代我欢喜才是,有甚么可难过的?”
绝大部分的武侠小说、仙侠小说,人物主要在两种框架之内挣扎:
1、包含爱恨情仇的江湖框架,
2、社会道德框架
而金庸先生的许多作品,增添了一个更为深奥复杂的,以佛教为主的宗教框架,赋予人物更有深度的成长空间。
书里谢逊与成昆的恩怨写的很明白:
恩情:
我在十岁那一年,因意外机缘,拜在一个武功极高之人的门下学艺。我师父见我资质不差,对我青眼有加,将他的绝艺倾囊以授。
仇怨:
我父母妻儿,弟妹仆役,全家一十三口,尽数毙于他的拳下。
如果一切顺利,按照江湖恩怨分明的原则,谢逊了断恩怨的方式为:
1、十三拳打死成昆,了断全家十三口的灭门之仇;
2、废去武功,了断授业之恩。
最后书中的结局是,弄瞎了成昆眼睛后,打了他两拳,然后自废武功。
只做到了了断恩情。剩下的十一拳为什么不打了?
被以少林三僧、空见神僧为表征的佛法化解掉了。
早期的谢逊打死了空见神僧,悔恨不已。同时,空见神僧以自己的性命,在谢逊的心里种下了一颗向善的种子。原文这样说:
...不由得万分惭愧,跪在他的身前说道:‘大师,你有甚么心愿,我一定给你了结?’他又是微微一笑,说道:‘但愿你今后杀人之际,有时想起老衲。’
在少林寺地牢的日子,谢逊日夜受三僧佛法熏陶,明教众人救他之时,已能诵读《金刚经》,已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意。获救后,书中写道:
渡厄说着上前解开了谢逊身上穴道,说道:“谢居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佛门户广大,世间无不可渡之人。你我在这山峰上共处多日,那也是有缘。”
谢逊站起身来,说道:“我佛慈悲,多蒙三位大师指点明路,谢逊感激不尽。”
这里,空见种的种子已经发芽,渡厄又浇了点水上去。
与成昆的决战,打倒成昆后,书中说:
忽听得渡厄说道:“因果报应,善哉,善哉!”谢逊一呆,第三拳击去,在中途凝力不发,说道:“我本当打你一十三拳七伤拳。但你武功全失,双目已盲,从此成为废人,再也不能在世间为恶。余下的一十一拳,那也不用打了。”
然后谢逊自废武功,以江湖人最看重的尊严为代价,了却了与其他人的恩怨。
至此大彻大悟。
以开篇杀人如麻的谢逊而言,不杀成昆确实与性格不符。
但是三十多个章节过后,谢逊成长了,开悟了。
谢逊文武全才,于诸子百家之学无所不窥,一旦得渡厄点化,立悟佛家精义,自此归于佛门,终成一代大德高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