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著名作家歌德在《西东诗集》里有一段这样的文字:
平民杂役至主人,
时刻谨记不能忘,
芸芸众生之大幸,
莫非自身之个性。
生而为人,你是否觉得自己头脑灵活,可以胜任金融市场那讯息万变的信息处理,却要在闷热的车间流水线上的做着重复无趣的装拼?又或者你体格强壮、坚韧不拔,本可以参军在沙场上为国效力,结果发现自己对着那堆冷冰冰的数字,做着毫无头绪的会计?
像歌德所说,“人所能获得的最大幸福,唯有自身的个性”。
也许你会问,个性与幸福有什么关系?幸福不应该与家庭生活美满,个人事业成功,子女成才或者拥有多少金钱财富,是否收到社会的尊重挂钩吗?
在看了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之后,我有了不同的认识。
【作者背景】
亚瑟·叔本华(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享年72岁),德国著名哲学家。
大叔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人,并且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认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运作的力量。一位悲观主义者,他在理智的孤独中完成了他的代表作品《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部作品受到了“印度哲学”的影响,被认为是将东方和西方思想融合的首部作品。
作品第一、二版默默无闻,购书者寥寥无几,但第三版出来后却引起当时社会的轰动,是“全欧洲都知道的一本书”。
《人生的智慧》摘自《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附录与补遗》,正是这部巨著带给大叔带来了世界性声誉,结束了他几十年的不得志和默默无闻。
【书中观点】
人生的“三分法”——关注点决定人生的差异
人的自身:个性所具有,最广泛的东西——如高尚的品格,精明的头脑,愉快的情操,乐观的性格,健康的体魄,出众的能力,不凡的气质和优秀的天赋潜能等等。【肉体/精神/心灵层面】
人的所有:人的一切附属物,银行的存款、房产、收藏的奢侈品等等【物质层面】
人的显现:在他人眼中的样子;他人的看法,他人的目光,他人的评价——荣誉,地位,名望,身份,头衔等等【外部认知】
正是由于不同的人关注点不同,造就了各种各样的人生。有人为身外物而活,希望佩戴上最名贵手表,开上最顶级的名车,住上最奢华的住宅;为了满足这些欲壑难填的欲望,铤而走险走上了不归路,甚至引火自焚;
也有一些自卑者,希望从众人那里得到支持,努力地满足众人的期望,众人的要求,把自己累得像一条狗,而勤奋努力的背后,只希望众人给他投去羡慕的眼光。
幸福来源于自身之内——可靠的是本性,而非金钱
不为财富,不为名誉,但我们生而为人还是希望人生可以过得幸福快乐啊!那除了名利,幸福还可以从哪里获得呢?是在自身之外?还是自身之内呢?
“一个人所能得到、真是属于他的快乐,从一开始就已经由这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一个人的精神能力,决定了他领悟高级快乐的能力”。所以生而为人,我们的愿望必须与个性相符;我们的个人成长必须之相称,除此之外,一律避免!
幸福的两个敌人:苦难和无聊
安逸产生“无聊”,困境产“痛苦”。而人总在他们之间摆来摆去,脱离了痛苦,便开始无聊;脱离了无聊,多半在痛苦着。【叔本华的钟摆理论】
拒绝无聊:内在的空虚是无聊的真正根源,而且它总是渴望有外部的刺激让内在的精神和心灵运动起来。所谓的“外部刺激”,也许就是中国人所说的“食色性也”。现实的例子,在富豪圈和娱乐圈就多不胜数。多少城中富豪在包养小明星,以供自己玩乐?其中不少因此而耗尽身体财力,家道中落、夫妻离散、子女反目。因此,一个人精神上的贫瘠,最终亦将导致其在财富的贫乏。
克服痛苦:“理性的人追求免于痛苦,而非寻欢作乐”。对于幸福而言,痛苦带来的作用反而是积极的。很难理解?比如你突然摔伤了脚,走不了路很痛苦对吧?心里非常希望脚可以快点痊愈,只要脚好了,对你来说就是一种幸福!但你回想一下,之前你腿脚灵便的时候,你有为那健康的身体感到幸福吗?
所以,一个人回顾自己生命有什么成果时,往往不是他所享受过的快乐,而是他所克服过的种种不幸。
【延伸思考】
只要百度上一搜“叔本华”,总会有一个标签像鬼影一样跟随着他——“悲观主义者”。我们不妨先看看大叔的成长环境:
他出生于德国(今属波兰)的一个银行家家庭,自幼性情孤僻。父亲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后因发疯,投水自杀身亡。大叔继承了父亲的财产,一生过着富裕的生活。母亲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作家,与歌德等文豪有所交往。他和母亲的关系一直不好,隔阂非常深,最后关系破裂。1860年,大叔因肺炎恶化去世。
有如此身世,如果对于一般人来说,简直是人间悲剧了。但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大叔还可以凭着自己学术上的努力,写出一部部伟大的著作,成为一代哲学大家。难道我们后人仅仅用一个“悲观主义者”就可以去概括他一生的贡献吗?如果他真是悲观,早就跳楼自杀了。
看到这里,我反而有点明白他那句“痛苦的影响反而是积极的”。
【拆书建议】
看大叔的文字,觉得他的性格不免还是有些孤僻和绝对化。例如“人生的三分法”就只强调“人的自身”,尤其是保证身体健康,所谓的社交,则是可免则免。“要不孤独,要么庸俗”这个观点我还是有所保留的。
我的想法是,何不把“三分法”看成一个动态的整体,以“人的自身”为本,实现自我的同时,也可以把自己创造的价值,自己积累的经验分享给大家。不是为了获取名利,而是单纯希望别人也可以得到该有的幸福。
而“身外物”和“别人的评价”也是可以作为在我们个人成长中,一些得到外部世界反馈的工具。毕竟,在当今的社会,你在觉醒的同时,别人也在觉醒,更有比你先觉醒得大智大德之人,与其自嗨于“众人皆醉我独醒”,不如打开心门,“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歌德曾经跟叔本华说过一句话:“如果你认可自己的价值,那么就带给世界更多的价值吧。”
愿通往幸福的路上,有你同行!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价值,麻烦点个赞吧!
与我的小互动,在家庭关系/社会认同/个人成长/财富自由这四个方面,以重要性来说,你会怎样排序呢?原因又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