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个朋友跟我发牢骚,抱怨她同事今天阴阳怪气的说她路痴、智商低、工作做不好,然后吵了一架。我一边听着一边附和。她说完后,我其实已经忘得差不多了,但是人家跟你倾述,你什么回应都没有的话又不大好,就下意识说了句:别理她,开心就好。说完我就愣了一下,我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仔细想想,近些年来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分歧时,不再是试图说服对方,而是越来越习惯于说“喜欢就好”、“开心就好”这样的话。据我所见到的情况来看,这不能认为是人与人之间更加包容、更加理解的体现,而是值得我们警惕的现象。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听朋友发牢骚吐槽时,你会说一些普世公理和简单的道德评判来试图开导对方,但是这些话又在附和对方的谈话中说得差不多了,并且因为她对亲身经历难免带着偏见,讲道理也很难改变对方的这些偏见,所以到最后时你能说的只有:别管他,你开心就好。
其实现在谁都把道理都听得够多了,我那位朋友肯定也明白。但当她跟我吐槽时,想要的一定不是我去跟她讲道理、去纠正她,而是希望有人能设身处地地为她着想,理解她、安慰她。重要的是,我也明白这一点,但是越来越缺少这样做的耐性和热心,我们都顾着自己,超出平时的耐心范围后,往往以一句“你开心就”作为敷衍。
回想这个过程时,我发现我说这句话时其实包含了一个潜台词,即:我不认为你那个同事完全就是错的,你也不不见得是完全有理的一方,但是如果你坚持这么认为,那就随你吧,反正这事跟我无关,我也不想管,该说的我都说了,你看着吧吧,开心就好。是的,该说的说了,该做的做了,仍然无法改变对方想法时,只有随他去了。问题在于,我们现在越来越趋向于省略掉“该说的说,该做的做”这一步骤,而直接跳到最后一步,以一句“你开心就好”结束刚开始的谈话,这不免令人丧气。
这种“这件事对我而言不重要,因此可以很随意”的态度已经开始主导我们的日常生活。
前两天去近郊的时候,隔着公路看到有个男子正捡地上的石头在砸路灯,情绪很激动。我旁边的一对情侣也看到了,男的说:“看,那人在干什么?”女的就说:“你管他呢,人家开心就好。”这种事每天都有发生,女子的话也不足为奇,但是细思这句话时,它是不是包带有这样一种含义,即:不管别人做了什么,只要没有真的侵害到你,你就用不着理会;你可以做一切违背道德甚至违法的事,只要不牵扯到我,那就随你高兴去做。
这种态度很容易被现代人所认可,我们越来越觉得自己可以不需要别人,因此对熟悉的人也就越来越没有耐心,最坏也不过把关系弄僵,何必操那么多心,反正自己也可以过得不错,对不对?
但实际上,没有人可以不需要别人。我们的食物、器具、电子产品、日常用品,没有一样是可以仅靠自己就可以生产的,你可以叫外卖、可以用钱买各类产品,但是这仍然是依靠别人生产的。
就感情上的需要来说,马斯洛提出的五大需求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没有一样不涉及与他人的交往,特别是现在生理和安全需求都基本被满足的情况下,对社交的需求就更明显了。大多数人都习惯跟熟悉的人一起生活、出门、吃饭,看似独来独往的人,也多少有一两个他认可的朋友可以交谈。
但是就在我们越来越需求社交的时代,我们却发明了一个又一个的流行语来刺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譬如“呵呵”、“你开心就好”等等,无不显示了我们对社交耐心和责任心的流失。这不得不让我们开始警惕,否则我们将越来越难以与人交心,也将更容易失去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