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款to-do-list工具类app,在三年的不断磨合使用中。它与我自己日常的GTD原则趋于一致,总结起来主要有四点.
1.全平台通用(iOS/Android/WP/Windows/OS X/Chrome插件/browser/似乎还有我没有用过的Kindle Fire)。这一点对于我这种需要在多种场景下使用的用户来说是最具吸引力的。早上开始工作时在PC/Mac 上一览机今日清单,在移动端随时记录新事项,睡前看完书被窝里完成今日回顾总结。这种全平台的支持让我在多款设备中切换成本几乎为0。
2.同步的高效率。只有多平台才需要强调同步的重要性。在12年到13年接触GTD并寻找对应工具app时,发现那时候一大票未做本土化,或者本土化做的很差的国外app(提名当年的Omnifocus)进入中国的时候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面对GFW的封锁时,同步效率的问题。很多名气很大的APP在这一点上存在着直接硬伤,而神奇的是来自德国的Wunderlist同步速度却媲美服务器在国内的各类国产app。
对于定义于生产力工具的APP而言,效率是用户使用它的直接诉求,而等待时间的长短直接决定了用户体验(对比下等了半天进度还在转的骂街心情还是那种“秒”切换的快感两种天差地别的差异)。
后面猜测可能是因为Wunderlist采用的是长连接而不是短连接或者轮询的通讯方式使得他们拥有如此快的同步速度
3.深得我心的UI。
产品严格遵循各平台的设计规范,与系统有浑然一体之感。
最重要的是在交互上基本做到了各平台的一致性,不会有完全在使用不同软件的脱节感。
而其他的元素,例如配色和线条、背景图的选取等等都体现了设计美,不过这也只是锦上添花。
4.用法多样性。因为平台上给了合理的自组织方式,所以除了基本的代办事项,还可以自制书单、摘抄等条目(我也是这么实用的)。在使用对象上也是具有多样性的,可以在情侣间、工作小组成员间创立各种条目,进行目的各异的监督协同工作。据我所知,有些KOL甚至常常制作自己的清单供粉丝使用。
总的来说,这款APP自身良好的平衡性,在产品任一功能做的“恰到好处”,让我在一开始选择了Wunderlist。因为论其全平台的便捷,Doit.im同样支持;论其交互,其实并不一定有Clear那么爽快;论其高效同步,很多国产APP有着先天的优势;
可它就是在2013年初,在我体验过数十款的同类应用后的时间节点出现,“顺手好用,有点小惊喜”,让它成为了待在我手机最长的APP之一。
当然,也有着很多令人吐槽的地方,例如一直很希望它出:基于地理位置的提醒功能,为此多次通过各种渠道给他们提建议,但直到他们团队去年被微软收购还是没有什么变化。以后可能被整合进Windows办公套件后将有更多的协同场景,据说在Outlook安排Uber叫车,所以日后加入这个“地理位置”这个维度也不是不可能被提上日程。
这里要提一下iOS自带的Reminder,这款自带的提醒应用也很轻便,而且支持地理位置提醒!支持siri输入!对于OS X的支持也自然不在话下,我以为我会很自然地将to-do-list迁移到上面,但却一直放弃不了Wunderlist。谁说工具自身壁垒不高,用户容易迁移!一点也不,我想是因为我作为老用户三年来在上面作了大量积淀写了一大堆不可告人的秘密,使用惯性使我继续在这个平台上使用下去。所以实际上我采取折中的方案是,一些生活上琐碎的事情我直接通过siri告诉reminder,而比较一板一眼正经的工作还是会记录在Wunderlist中进行事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