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偶遇已经是去年的事情,不过这本书一直留在亚马逊账号的收藏夹中,一来其实自己并不熟悉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虽然总是借用钱钟书先生的那句“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还时不时把钱钟书与钱学森混淆。至于杨绛先生更只是在朋友圈的名言警句中遇到。二是自己总是诸多借口,也觉得自己该读的书太多,所以一直没有安排。一直到前几日,突闻杨绛先生去世的消息,刚开始以为是假,毕竟很多年前就已经开始有类似的谣言,不过友人又发来新闻链接才确信这个事实。杨绛先生想必一定走的很安宁,不过却让我自己感到生命易逝的不安,所以赶忙买下了这本书,直到今天才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看完。
这本书分成了三部分,第一、二部分最见杨绛先生的文笔功力,以写虚的手法,在钱钟书先生与女儿钱媛双双病倒的时候,“家已不像家,只当做驿站了”写出了两头奔波的劳苦状态。又有那钱钟书先生的死亡之船,那让家属肝肠寸断通向病房的古驿道,那连接女儿轻盈之梦的电话线。在哲学意义上,苦难只是人类的一种抽象情感,所以看着杨绛先生的这段文字,刚开始让人觉得不甚理解,但融入那个抽象的环境之后,悲苦之情不知何时早已渗入心底,让人心突然裂开了一个口子,如书中所写的一样:“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只听得噼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迎面的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东西揉成一团往胸口里塞;幸亏血很多,把滓杂污物都洗干净了”。第三部分语言很平实,但那感情却让人动容,那家庭生活的温暖,那夫妻相守的爱恋,那从两个人到三个人又到只剩一个人的悲情与杨绛先生的坚强。“世间好物不坚劳,彩云易散琉璃脆”,这其中的美好与不舍都在了这句话中。
好的文字总是能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触动,总是能让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候有不同的感想。
对于死亡,因为自小父母就去往广东打工,留着我这个小大人在家,所以不少参加亲戚的葬礼,或许是由于我们少数民族的习惯,葬礼上的仪式感特别强,加上年纪尚小,所以只觉得很是繁琐,倒也没有太多的悲伤,一直到前几年奶奶去世才感知那挥之不去的悲伤,直到如今还一直能记得奶奶去世前一天,我慵懒的坐在窗前晒着太阳,奶奶在旁痴痴地笑;还记得爸爸在医嘱单上艰难签下名字时紧凑的眉头;还记得盖上棺椁前,仪式性的最后一次抚摸奶奶的脸庞;还记得盖土前家属必须头也不回离去;还记得老爸说的那句:“爸爸再也没有妈妈了”。今天看着杨绛先生的文字,这些画面又一次次的浮现在脑海里,悲伤涌上心头。不过也想着,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幸自己主持自己的追悼会,潇洒的和大家挥一挥手:“这辈子和大家相遇是上天给我的恩惠,这辈子做我自己也很无愧,时间不多我就先走,先去那头准备准备,到时又能牛逼的相会”。
对于婚姻与爱情,只有羡慕钱钟书先生与杨绛先生的份了。相知相守,又有一位可爱乖巧的女儿,夫复何求。回想自己的状态,倒是发觉弄将这婚姻与爱情弄错了一个方向,这些个美好事物应该去求,而不应是期望去遇。既然是去求,就如同求他人办事一样,总有代价。好似爱情,这本就是一出相互拉锯的戏,要达到拉锯的状态,那必要的是双方一定要心意相通但又势均力敌,比如书中所写:钱钟书先生的才学高,但生活能力差,而杨绛先生才学略低,但生活能力较强。这其中的代价就是任何一方都需要有自己的让对方仰慕的点,但又在发挥自己优势的同时照顾对方的感受。想想自己似乎并无力去付出这样的代价,既没有足矣让人仰慕的点,也无法细微照顾到对方的感受,所以没有按照剧本上演剧情也是情理之中份。所以自己傻傻的要遇见定是要孤老终身,只有主动去求,去让自己有足够的资本给对方一个动心的理由,才有可能觅得一名伴侣。而婚姻,也确定是爱情的坟墓,在杨绛先生的文字中看到的是平静的相守,而不是轰轰烈烈的爱恋。想来这也应该是一个正常状态,爱情来时的汹涌之势如果带到婚姻中,那让柴米油盐哪里去安身。如果庸俗的说,婚姻不过是一种社会学一种降低生存成本的人文纽带,所以以前想着那些所谓的找到一个对的人然后幸福的过一生想来一定是错的,幸福一定是会有的,但也一定是平淡中的点缀而已。但如果非抬杠说平平淡淡就是幸福,那也只能由你去吧。不过这样的观念不等于可以将就的找一个人就可以过好日子,自认为爱情与婚姻的共同点就在于自我权利的让渡,就像钱钟书先生与杨绛先生对于争吵的态度一样:“各持异议,不必求同”。这其中不就是在让渡一些自己认同感上的权利。而这种心甘情愿的让渡想来或许只能在爱情中得来,因为爱她,所以我愿意戒烟,我愿意放弃与父母每日同吃住的愿望,我愿意放弃人生一部分理想与愿望,在未来加入一部分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也希望她能和我一起追求文字中的快感,希望她能容忍我偶尔与朋友的癫狂等等。
对于人生,想来一辈子也达不到两位先生治学的境界,不过让我最有感触的便是两位先生的“探险”,他们会把去散步都当做探险,去发现一些新的东西,这样的习惯一直保存到去世,这种对人生的好奇心让自己好生惭愧。想来年纪轻轻的自己已经好久没有去体验自己的生活了,生生把生活过得如一潭死水一般,甚至连身体对周围事物的反应都再不停的去压制。看完这本书,我脱下了自己的拖鞋,让脚板恣意的去体验地板传来的一丝丝凉意,闭上眼睛,这应该是在以前夏天的时候,和小伙伴们光脚在家中嬉戏的感觉;应该是与好友坐在路边,摇着双腿谈论人生的感觉.....我之前不知和谁说过,我希望我的另一半是一个略带逗逼气质的妹子,其实我仰慕的是逗逼的她不知何时爆发的小宇宙,仰慕的是那充满乐趣的生活状态。不过想来如果自己逗逼,怎可能找到遇到同一频道有趣的她。
阅读小说或者这类叙事型的作品时,我想一定要像我这样一口气读完,如果太长,那也要加快速度,因为重要的不是那一个个字的意思,而是一句句话所蕴含的感情,就如同一杯杯酒,让它快速的流进自己的胃里,然后等待着它流进身体里的每个细胞。把身体带入一个或亢奋或沉睡的状态,从而获得生活中不曾获得的体验,激发出内心蕴含的新的生命力。
《我们仨》,杨绛先生用她平淡的文字,静静的叙述出这一生一家人的悲欢离合,它带给我的所有的思考都是关于自己对自己生活的看法,就像她在和我说:“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