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一天的时间,知道想写些什么,但是始终无法找到一个更加确切的切入点,也是在聊天中,突然有了灵感——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不小心就会扎到自己。
人与人之间走得太近了,或许会是一场灾难;人与人之间如果太远了,可能就是一场战争。更多的时候是保持应有的距离。正是这应有的距离,更多的人是无法掌握的,或许这就是人与人之间交最难的地方。
见惯了你欺我诈,就觉得真诚多么的可贵。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是如此,人与人之间交往排除了利益之外,其实没有什么大事可以值得去计较,更多的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小到一句话,一个字,甚至一个标点符号,就可以制造出距离。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很多,归结为两点:不是代沟就是鸿沟。代沟是显而易见的,即便是有,也是明面的,甚至可以通过沟通、交流可以彼此的消除,前提是只要彼此愿意。鸿沟,却是看不见的,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出现了这条鸿沟。
鸿沟的可怕之处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在面前,当然了,这条鸿沟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一方有意为之。
之前对于这条鸿沟是无法理解,甚至无法真正地懂得。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开始慢慢的理解。最深刻的理解是对自己的一种自我保护。如果不了解这个人,不懂得这个,这一层面是看不到的,看到的仅仅是设置了这道鸿沟。
当这道鸿沟出现时,更多的人的选择是转身离开。原因是因为有这道鸿沟的出现,有了自己的判断,也有了选择。当然了,很多人对此的解释是:“都是对方逼的,对方先做出了选择,对方设置了这条鸿沟”。
看了一个视频,叫半瓶水的故事。本来是朋友之间的玩闹,但是反过来来的时候却是翻脸。这也是表现出来了。可是生活中很多是没有办法表现出来的,但是能够感觉到。感觉不一定是对,但是一定是正确的。
或许会有人质疑:并不是靠感觉生活,感觉不一定全对。但是当学识、阅历、经验各种因素累积到一起时,感觉一定是正确的。记得樊登老师说过的一个故事,一个经验丰富的反扒民警,在遇见一个小偷犯时,他是能够在第一时间感受到的。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是一样的。当一个陌生人站在你面前时,你可以感受到他的气场是什么样的,是友好,是敌意。对于熟人来说同样如此,他的所表达的内容,现在更多的时候是网络上的交流,根据你对他在现实中的一些记忆,所表达的字,是能够感觉是友善还是充满敌意的。
之前并没有深入的了解过,也没有深入的思考过为什么。读书是一个解惑的过程,当书读得多了,很多问题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解决。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在于知识的丰富、更不在于学历的高低、贫富的差距,而在于心,心的感受,心的体会,因为心不会欺骗自己。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不小心就会扎着自己。前面是选择,后面或许是结果。现在很多人不愿意分享,就因为不希望自己受伤。所以现在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冷漠。或者是无法逾越的鸿沟。
鸿沟真的无法逾越吗?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人多人之所以不去逾越,是因为自己认为不值得,既然对方设置了鸿沟,何必在强人所难,尊重对方,也是一种选择。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是如此的微妙,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每个人站在自个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没有什么对与错,即便是现在人与人之间是冷漠的,也不影响正常的生活。
记得老聂曾经说过一句话:“能聊的就多聊两句,不能聊的就少说两句,面子上过去了就行了,何必那么较真呢”。的确是这样,所以现在更多的人选择的是既然有鸿沟,我就在对面与你对话,再不济,我转身离开便是。
更多的人感觉是,生活一天天比一天的变好,变得吃喝不愁,光鲜艳丽,但这些仅仅是表面,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不断地在疏离,也可以说人与人之间的鸿沟在不断地加宽,也许已经不是鸿沟,可能已经是鸿湖、鸿海、甚至是“太平洋”。
这么想来好像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或许很多人已经接受了现实,因为接受的人认为有些是很难改变的,再或许是本着:你做初一,我做十五的心态。
记得有这么一句话:如果每个人都本着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态度在生活的话,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活着的人不是没有牙就是没有眼的。虽然有些调侃的味道在里面,但是真的值得人深思。
天堂与地狱本没有区别,最大区别是,天堂上的人是相互的喂对方,所以有欢乐,而地狱,之所以有仇恨,就是彼此都不去喂对方。
人与人之间就真的这么冷漠吗?其实不是。之所以选择冷漠因为:曾经走过的路,受过的伤,遇到的人教给自己的。所以自己才会这样。
学坏容易,学好难。当然,也有很多人说这是:原生罪。不否认,就像有些人的胎里带。原生不是罪,如果原生是罪的话,自己就是那个罪大恶极之人。《了凡四训》中袁了凡命中注定的都可以一点地的改变,还有有什么不可以改变的呢?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不小心就会扎着自己,伤着自己就伤着自己,伤本身就是一种馈赠,伤并非是让自己冷漠的源头,而是更加努力奋进的源泉。遍体鳞伤后,还有什么可以在令自己值得伤痛的呢?
佛曰:“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博爱无边,大爱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