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化书成课:遇到你之前,我不曾想到原来一本书还可以成为一门课程;遇到你之前,我不知道原来课程设计有这么多门道;遇到你之前,我甚至不知道,我的生活还可以更加精彩多样!
初识你时,便觉“一眼万年”;
初次相遇,便迫不及待知道你的一切;
逐渐相熟,方知你的一切竟比想象的更加绚烂;
回首再看,相熟之后唯有尽快应用实施才是对你最好的回馈。
一、前缘&相遇
公元2018年10月28日,刚刚上完化书成课,有一个小伙伴岳岳问我,你是怎么知道化书成课的,我脱口而出,我关注这个已经很久了,但仔细回想,竟也仅仅是8月份才刚刚关注。
这个世界很奇妙,当你关注一个东西的时候,它的信息真的就跟长了翅膀一样,飞啊飞啊就到了我的身边,机缘巧合下,我自己看到袁老师的“化书成课”课程,跟老师联系是否有西安课程,到最后决定报名花了不到两天时间,这大概就是“前生注定”吧!
二、相遇&相知
或许你很难想象到这么一个场景,我们所有人都拿着一本或者几本书,在那边一边翻,一边在奋笔疾书,我们是在做读书笔记?
当然不是,这仅仅是我们课程的开场,我们将自己带来的一本或者几本书,用袁老师带来的CSRP模型,迅速将书中的思路变成了我们自己的课程大纲,里面夹杂了原书作者的思路,当然更多的是我们的经验、知识萃取而来的全新的课程大纲。
这绝对是突破了我以往的认知的,怎么也没想到,有一天,我真的可以将书中的知识化成自己的东西,你甚至不敢相信,这仅仅是我们第一天早上的内容;
你追我赶,课上学员百花齐放
化书成课的课堂跟之前我们上过的课程有一个最大的区别,那就是虽然是一门课程,但是每个人得到的以及输出的完全不同,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拿着各自感兴趣领域的书籍,运用袁老师的方法让其成为一门课程,所以袁老师的每一次学习活动每个人的答案都是完全不同。
但是这也完全不影响大家的学习热情,每次互动、每次学习活动,几乎每个人都在绞尽脑汁、全力以赴的想到最贴近的答案,细细想来,这也许就是我们常说的,让自己的兴趣成为了工作,或许这样大家才是最开心、也是最积极的吧!这也就是大家的百花齐放。
寓学于练,相爱相杀
袁老师的课程中最大的特色就是寓学于练,也就是一边讲理论一边练习,设计过课程的人都知道,要设计好一门课程不容易,不是动动嘴皮子、学学理论就可以的,最重要的是要实用、实操。
那么袁老师的课堂上就是这样,袁老师会给我们发各种各样的素材表,让我们一边听课一边练,同时,相爱相杀,什么意思呢?
就是同组的小伙伴们互相分享、互相提出意见、互相学习,我们每个小组在讨论的时候,都非常激烈,每个人提出自己的想法,大家互相之间有时候开始怼,但是到了下课或者需要互相帮助时绝对又是一团和气,这岂不就是相爱相杀。
你练我评,共同成长
化书成课课程中,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最后一天下午的演练环节,我们经常说“一个人会走的很快,但一群人会走的很远”,虽然大多数时候会被用到团队上面,但是同样也适用于个人成长方面;
其实,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很少有停下脚步去看自己的轨迹是否正确或者说去看自己的成果是否合格,很多人只顾埋头苦走,那么这个过程,就是颠覆了我们的认知,让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了,原来自己的课程设计以及课程讲授中还存在那么多的问题需要去修正、去改正,而这群人就是可以帮我修正、改正的人,真的,有一群人跟你一起,很好!
三、相知&相熟
在参加完化书成课课程之后,我第一时间回家整理了课程的思维导图,对课程也更加熟练,收获自然也是不同。
课程结构设计原来有五种逻辑?
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之前设计课程时,最多的结构就是“Why-what-how”,最多后面再加一个“Do”,甚至不管是什么课程都是这么一个结构;
但是听了袁老师的课程,才发现不一样的课程竟然有不一样的设计结构,流程式结构、并列式结构、对比式结构、问题式结构、情境式结构,不同主题用不同结构才是王道!
课程设计中不同知识有不同的学习活动?
在课程中,我不但知道了课程设计有几种不同的结构,最主要的是我自己亲身应用掌握了之外,还了解课程设计最好的情况就是“以学员为中心”,不能多灌输的知识,要让学员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相关知识,那么就需要学习活动设计;
这个学习活动也是非常有讲究的,比如概念性知识,就有三种学习活动设计,分别是搭积木、连线法、破墙而入;再比如,方法性知识,有我最爱的五星教学法的学习活动,只有你想不到,没有我们做不到!
知识使用中还要考虑使用边界?
很多人肯定会问,什么是使用边界,哈哈!这个概念我也是第一次听说,简而言之,就是一个知识在用的时候都是有他的使用场景的;
比如我们最常见的“1+1=2“,这大家都没有疑问,但是这个答案只是适用于数学领域,要是在管理领域,很多人讲团队,那就会经常说”1+1>2“,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在自己设计课程时,一定要清晰的告诉大家这个知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什么!
做课程需要多探索性思考?
很多时候我们做课程,都会以自己的主观印象为最终课程的落点,但是袁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思路,核心还是“以学员为中心“,我们在课程成型之前,必须探索性思考很多问题;
比如,这个课程给大家上了,大家能否直接使用,且见效;再比如,按照你的这个办法应用,会不会出现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在课程设计之前想到,不然等到问题出现,再要补救就很麻烦。
听别人分享课程可以有6倍成长?
凡是喜欢学习的人都经常听别人课程,但是作为培训师来说,听别人分享不能只是听他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听优秀分享者的很多方面;
比如,他是怎么激发学员动机的,再比如他是怎么做案例分析的,如果是你来做,你会怎么做之类的,只有经过这样的分析,你就能从别人的分享中学到除了你本该学习到的知识的另外的技能,袁老师专门给了课程实施流程的反思工具以及课程设计方法的工具,听一份分享,有6份收获,谁能不开心呢?
四、相熟&实施
这些东西以前不曾想过,当然也就不曾做过,现在我听过、也简单实践过,接下来自然就是自己动手再次实践;
大家都经常说“光说不练假把式”,其实在化书成课的第一天结束之后,我就感触很多,等到第二天早上坐在车上回想第一天内容的时候,已经想到了可以在我的培训中应用的各种场景,那时候在车上已经非常激动了;
当然,还是我前面说的,我有一群人可以共同成长,所以,我已经开始了我的“化书成课”旅程,各位小伙伴们,我们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