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面纱》是毛姆最著名的长篇小说之一。首次出版于1925年。粗略一算,这部小说从出版到现在,已将近百年,而小说中讨论的话题,放到百年后的今天来看仍然不算过时。
《面纱》这部小说书名出于雪莱的诗篇《别揭开这五彩的面纱》:
“别揭开这五彩面纱,芸芸众生都管它叫生活……”
故事的主题是讨论女性自我认知的觉醒。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美丽而又虚荣的凯蒂随身为香港政府细菌学家的丈夫瓦尔特来到这块东方的殖民地。渴望爱情的她疯狂地爱上了表面风流倜傥的助理辅政司查理.唐森,两人的偷情败露之后,凯蒂才发现她高大英俊的情人只不过是个自私而又虚荣的小人。绝望中,她随丈夫深入霍乱肆虐的疫区“湄潭府”行医。
在湄潭府,凯蒂经历了深刻而绝望的自省,认清了情人的真面目,在宗教的感召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故事的最后,凯蒂的丈夫去世,凯蒂险些与旧情人重燃欲火。最终,她还是选择远离五光十色的交际场与名利圈,遵循自己的内心,踏上回家的路,开启新的人生。
02
这个故事的创作还是毛姆擅长的“现实+创作”的模式。大凡作家的故事中都有自身经历与现实的影子,而毛姆是特别会将自己的经历、自己听来的故事再加上合理的演绎与创作,变成一个精彩绝伦的故事。
《面纱》的背景地主要是在香港和毛姆虚构出来的中国的一个城市“湄潭府”。这是根据作者自己1919-1920年游历中国的经历而来。
故事的灵感有两个出处:一是毛姆在意大利读到但丁《神曲》的《炼狱》篇中的一个故事:锡耶纳的一位贵妇因丈夫怀疑她出轨,将她带到位于马雷马的城堡,期盼沼泽的毒气将之毒死。另一种说法是小说的原型始于毛姆在旅行途中听说过的一个在香港的英国女人的故事。
按说这个故事中的人物原型不像《月亮与六便士》那样可以找出有名有姓的原型人物,可笑的是世人偏爱对号入座。有人偏认为主人公与自己同名,认为受到了诽谤,威胁着要诉诸法律,逼得毛姆不得不紧急召回已出版的小说,改了主角姓氏,连香港这地名也换做虚构的名字。而未尽召回的六十册后来就成为了高价的珍藏品。
这也是故事外的趣事一桩。
03
《面纱》的精华就在于故事最后凯蒂的两句自白——
“我要把我的女儿抚养大,让她成为一个自由、独立的人。把一个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爱她,养她,不是为了让她把将来和哪个男人睡觉,从而让他心甘情愿地为她下半辈子提供吃的、住的,这种事我是不会做的。
……
我想她变得勇敢、直率。我想让她成为一个不依赖别人的人,因为她能够掌控自己。我想让她像个自由的人那样对待生活,比我过得更好。”
一个世纪之前,毛姆在小说中就表达了女性对独立、自由生活的认知与向往。一百年后的现在,我们讨论得还是女性是不是要依靠男性为生。
《面纱》谈论的是跟爱情无关的女性的独立和自由。
也许什么时候婚姻对女性来说不是必需品,要不要结婚、和谁结婚、什么时候结婚,甚至离婚自由的时候,女性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而不是只有两种极端的选择,要么随大流,找一个可靠的丈夫;要么成为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像《面纱》中修道院的修女那样。
可以想见,选择了另一条路的凯蒂前路将有多么艰难,这条路即便放到百年后的今天也并不见得好走。
04
现实中,有多少女性的存在是为了取悦男性?最终的目的,还是以婚姻为跳板,找一个长期饭票。
要么都0202年了,怎么还有那么多的人将自己的孩子送去参加所谓的“女德培训班”?而这种打着“国学”与“传统”文化的幌子的培训,内里还是告诉女孩,你应该去做一个“好”女孩。在家从父,出嫁从夫。
“戴美瞳的女生不正经”、“不学习传统文化就得胃癌”……多么简单粗暴、恐吓威胁式的句式!——以此来抹杀女性的各种可能。
这其中的逻辑是,女性必须按照世俗的标准把自己打造成为一个合格的贤妻良母,毫不犹豫地选择婚姻,这样才终身有靠。
醒醒吧!这年头,哪有长期饭票这回事儿。如果一个女人,所有的人生、所有的梦想,都维系在一个男人身上,而不是把握在自己手中,那将是多么的脆弱的人生。
就如最近热播剧《三十而已》中的顾佳那般的精明能干,只要丈夫出轨,家庭事业还是马上毁于一旦。顾佳作为新时代女性的代表,仍然是将自己的全部身家压在了一个男人身上。这个男人靠谱,她的中产生活必定幸福美满;这个男人出轨,家庭事业全部化为乌有,完了还得收拾男人的烂摊子。
所以,女性真正的自由、独立,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想要自由,必须独立,首先吃饭问题能独立解决;解决吃饭问题,不是只有靠婚姻取得长期饭票这一条路。而即便选择走进婚姻,也不要全方位地依赖对方,这样才有底气谈人格的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