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Qian
朋友LJ在北京工作5年,今年9月最终下定决心辞职。她是一名女生,在某大型L公司从事PHP开发工作。工作稳定,每月工资够花还有富余,在别人眼里算得上是不错的。
问她为什么辞职呢?她说因为成天和代码打交道,她觉得自己的沟通表达能力正在逐年下降,她想转行做销售。
随后我问她下一份工作有目标公司吗?她回答她还没有考虑好。我表示理解,也佩服她的勇气。
转行,在如今的年代似乎没有那么严肃。
转行和跳槽、转岗不同。跳槽可能是你换了行业,但还是做原来的工作,而转岗意味着你可能还在原来的行业,只不过换了岗位。转行则是岗位和行业都与原来不同,它对人的挑战更大。
在这个转行高峰时代,转行成本似乎越来越低。你会有信息渠道去了解一个行业、一个岗位。你可以在网上搜索、进入行业论坛、咨询业内朋友、阅读相关书籍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转行沉没成本。
但即便如此,转行也需要谨慎。如果换做是我,在衡量现有的工作发展机遇与通过转行带来的价值时,我可能会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1. 对于目前的工作,我的阻力和发展机遇分别是什么?相比较之下,我更不愿意接受哪个?
2. 目前我比较擅长的技能是什么?0-10分,我给它们的熟练度打多少分?
3. 目前我想提升的技能是哪些?0-10分,我给它们的重要度打多少分?
4. 在擅长技能中,哪些可以运用到转行的目标工作上?在期望技能中,哪些可以在目标工作中得到提升?
5. 经过了解后,转行的目标工作又有哪些阻力和机遇?相比较之下,我更不愿意接受哪个?
......
从上面问题中可以看出,在转行过程中,考虑更多的是自己的能力发展。
用古典的话来说,如今是个体崛起的时代,决定你是否能胜任这份工作 ,不是行业、公司、环境等外部因素,而是个人能力的天花板高度。似乎只要是你的能力足够牛,你转行做其他工作,都能够以较低的成本上手。
这些话固然有一定道理,不过更现实是,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获得,它会有一个周期,一年两年甚至七八年都有可能。试问有多少人会把职业规划的时间拉的这么长,并且把自己转行的计划都列在里面?
实际上,转行这个想法往往不会发生在职业发展初期,而是在中后期,也就是你在比较了解自己所处职业、行业的时候才产生。此时你的能力水平才是转行的筹码和成本,而这些能力是过往的工作锻炼出来的。
我们难以预料自己何时会转行,所以我们很少一开始工作就为了转行做准备。这个想法也很荒谬,既然我知道自己以后会转行,那么请问为什么还要从事现在的工作,为何不干脆直接去做转行后的工作呢?所以,更现实的是,大多数人对转行都毫无准备,或者准备的不够充分。
我把转行称之为一个措手不及的意外。措手不及指它往往突然冒出,意外指在有转行想法的人群中,只有少部分人真正完成了转行,而大多数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挣扎,还是回归到原来的轨迹中去,能转行成功就是一个意外事件。
不过好在,古典还说过另一个句话,能力的顶层是相通的。成甲著的《好好学习》一书中也说明了同样的道理,术万变但道永存。意思是方法有多种,但这些方法的上层逻辑实际是同一个。我们很难为未来的转行做准备,但可以为现在的能力打基础。
最实用的方法是,打磨现有能力,投资其他能力。没有目标,磨炼技能就是目标,任意一个技能。
用李笑来的话说,最重要的是成长,要保证每天有成长。他自己是这么一步步走过来的。很简单的道理,却很少有人做到。
如果你做到了,那么你就是那头部的少数人。想想那时的你,又会以怎样的姿态面对转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