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容易在做事情的时候把自己陷进去,专注于一个小点,这本无可厚非,毕竟如果需要精通一个方面的话是需要这样的一种专研精神的,对一个方面死缠烂打,和它纠结不清,琢磨透它的方方面面。但是,我们更容易就这样子进去了,却忘了要出来看看。也许有的时候并不是我们忘了要出来,而是我们沉醉于把自己陷进去的那种快感而迟迟不想出来。
最近在跟着S一起进行一篇英文文章的精读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在精读的前期我们强调的是对单词的发音的注重,于是就死抠音标,一个个模仿,力求每个音都读正确。过了一段时间,S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模仿要求:模仿其语调。而有些同学在发自己的朗读的时候,仍然很随意的按照一个一个音那样来读,这样整篇文章听起来很别扭,而他们却丝毫没把语调的问题提到重要的地位来,仍然我行我素,仿佛只要读好了每个音的读音就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管它语调不语调的。
这种心态其实挺可怕的,想想我们刚开始还没接触英语文章精读的时候,更多的是对所有有关精读的注意点感到恐惧的,因为什么都不会。那时我们对整个流程还是有个大概的印象的,比如要学音标,读好每个音,模范歪果仁的语调,中间的换气如何才能做到不急促等等。毕竟叫做模仿,就是尽量各方面都靠近原音。而当我们真正实践的时候,我们开足火力先攻击一个点而后有所进步以后,我们是会满足于自己的习惯的,我们的大脑欺骗我们你已经做得很好了,没必要搞其他的了,这其实就是进得去然后出不来的表现。
这种现象很常见,诸如读书。比较合理的方法是先大概了解整本书的框架,大概在讲什么,每个章节有哪些概念和方法论,有个整体印象,其后在往这个主干上面添砖加瓦进行了解。而实际呢,读着读着就往往会死抠住一个点不放,似乎要把整本书每个章节所有内容每个字都记下来。根据二八原理,书中重要的内容就百分之二十,其他内容无论这本书多么好,总有主次之分,有很多部分是可以大概了解就行的。每一个部分都认真阅读,且不说效率如何你真的能记得这么多么,这种读书方式本身就容易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结果,读的时候是不知道它在文中的重要程度,只是把它们当作一个个的块,而整本书的网络并没有构建起来。
学技术的人大概有种优越感,自己懂得东西别人可能不懂,很多人于是各种捣鼓,玩出了很多绚烂吊炸天的花样来,但对于实际工作中需要的产品却没有实在的帮助,他们只顾着自己玩自己的。又如会计进行做表进行分析,对于没有实际接触过公司真实的经营情况的人来说,许多分析都是流于表面,只是你想当然以为是这样,对于实际的经营情况提出的建议并没有可执行性。做事做到一定的程度,如果还是一味地由着以前的经验把焦点放在一个小点而不去培养自己的全局观,很容易造成目光短视,思考问题脱离事实。
在这个时代,如鱼得水的人一定是符合和顺应这个社会游戏规则的人。
你的视野如果只是聚焦在单个点上面,把自己陷进去,然后觉得自己很努力很感动的话,这并不符合社会的游戏规则,并没有什么用。要做出社会承认价值的东西从而让自己也变的有价值的话,需要摒弃的是一厢情愿的专注,而把自己从细节中抽离出来,放眼整个森林,才会看的更多,看的更远,才能摆脱单方面的局限性。既要进得去,也要出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