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工作上,经常看到、见到总有人总是感觉到心气不顺,彷佛什么都不对,与周遭总好像是在“拧巴”着。
一,晴雯之死,小姐心气丫鬟命拧巴而死
小时候看红楼梦,为里面的晴雯之冤死叫屈。晴雯是曹雪芹比较喜欢的一个角色,生的美丽出众,又伶牙俐齿不肯饶人。虽然女红出众,深得宝玉喜欢,但是由于得罪小人在王夫人面前进谗言,被赶出大观园,病重冤死。
且看红楼梦里晴雯的判词是怎么评价这段冤案的。“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从这段判词里,作者是同情晴雯的冤死的。
如果跳出小说描写的年代和境界,客观看待晴雯之死,与其说晴雯是因为“能说惯道,掐尖要强”被人进谗受冤,倒不如说是因为没有摆正位置,平日里把人得罪光了,不会做人而死。“心比天高,身为下贱”说得非常贴切,晴雯因为心比天高,与周围的环境和同事不能和谐相处,最后被自己周围的环境和同事冤屈而死。晴雯对于自己的命运是抗拒的,不接受自己是丫鬟的现实。晴雯活着的时候,因为心态和环境、同事的矛盾,她是不幸福的。即使这次晴雯没有受到冤屈,如果不能改弦更张,可以预见将来也会不为环境所容。或者,始终与环境和周围拧巴着,难得享受从容平和的生活之美。
如果,晴雯能够换一种活法,让自己的心态和自己周围的环境和同事和解,接受环境和生活中的不完美:丫鬟就是丫鬟,做好丫鬟的本职工作就是了。自己是丫鬟,何苦挖苦讥笑别的丫鬟?与同事打成一片,做丫鬟的时候,享受丫鬟的快乐;到了结束丫鬟使命的服务年限,找个门当户对人家嫁了,生儿育女,自有小户人家的天伦之乐。
生活中,工作上总有一些人愤世嫉俗,牢骚满腹,看自己的周围什么都不顺眼,到处是缺陷,别人都有缺点,总觉得自己在现在的环境中委屈了。
这样的心态,就是与周围和环境出于对抗紧张的关系。最后,也会被环境所抛弃,让自己受伤。被抛弃和受伤之后,更觉得环境和周围的人对不起自己,自己受到不公正待遇,因此愈发对抗紧张。这样的关系,是没有办法享受到安详平和的生活之美的。
二,父亲的癌症之殇,与家庭的不完美拧巴而得病
父亲是2007年罹患食道癌去世的,已经去世10年,但现在每每想起父亲为什么在63岁就患病去世就屡屡心痛。
在土地改革时期,我家庭的成分是地主。因为家庭成分不好,所以在村里处处遭白眼。后来考高中,虽然成绩名列前茅,老师也告诉已经考上,最后却因为家庭成分政审被挡在门外。少年时期的遭遇在父亲的心理上形成了长期的阴影,看待周围的眼光有时也是带着阴影去看的。
比如,有次去看父亲,走的时候,车胎被扎了。本来这是小事,有可能是经过工地,地上有钉子扎破轮胎。但父亲就认为,一定是有人故意为之。后来又一次,他住的我原来的房子停电,急着打电话让过去,说是有人故意使坏给停电。
父亲在经历少年时期周遭的白眼之后,也曾立志发愤图强,靠自己的努力改变被人瞧不起的现状。他自己跟师傅学木匠,在70年代末偷偷打椅子让母亲带到农村集上卖点钱养家。后来政策宽松一些,就开始出去带徒弟揽活。由于当时城市职工的工资没有涨,还在月工资几十块钱的时候,干木匠收入超过工人,就成了香饽饽。那段时间,收入的宽裕,带徒的成就,邻里的奉承,让父亲感觉扬眉吐气。
可是后来,由于工程结算和单位、以及与当地建行打官司,周折两年多最后败诉,让父亲心理上少年的阴影重新占了上风,重新把自己包裹起来避免为外界所伤,这更是一种心理的自我包裹。
再加上家庭当中,与爷爷奶奶多年的隔阂,弟弟娶亲的不如意,妹妹出嫁后生活辛苦,和二叔的关系不好;再加上因为采煤塌陷村庄整体搬迁,为了继续做木工活不上楼,和村里镇上据理力争,被村里和镇上成为钉子户;终于确定下地皮盖屋,又赶上连续阴雨天,长达半年住在临时搭的透风屋里;多重因素叠加在一起,让父亲终于在房屋落成,感觉完成夙愿松了一口气的时候,癌症来了。
父亲的癌症是治死的,吓死的。父亲在肥城医院查出食道癌,第二天就自己去了泰安88医院做手术。当时我在德国学习,根本就没有告诉我。他以为是一个小手术,等我回来送钱过来,顺便看看就行了。可是,手术做完,光在重症监护室就待了有好几天,术后40多天身上还有积液渗出,体重急剧下降。从那时起,就一直治治治,治来治去,父亲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当我送他到济南肿瘤医院住院的时候,有次去送东西,父亲开门,我一恍惚,映入眼帘的竟然是奶奶去世前的模样,我就知道父亲的寿限不长了。
后来我想,父亲的一生因为历史的阴影不能去除,再加上父亲又是一个控制欲比较强的人,凡事想说了算,而现实中的各种不如意,实际上一直是拧巴的。正是因为这种与周围环境的抗拒,让父亲心理上难得平和从容,往往是带着阴影看周围。从开始年轻时的无力,到青壮年时期的抗争,以及到最后的屈服收缩,父亲一生过得不幸福。
曾经多次劝说父亲换个角度看问题,他总是沉默不语,我知道没有听进去。现在想来,童年的阴影烙印太深刻了。正如电影《芳华》里的一些场景造成的阴影,不经过者说说容易,深受其害者要想求得心理的和解,何其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