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处于要离职的状态,大概有些闲,有空看看招聘消息,刷刷简书、知乎。
关于写作
-2018.05.25
常常看到很多人推出一些关于写作技巧的文章,或者说是流量文的写法。其实看到这些,很开始的时候,我有去点进去看看,后来一个眼神也不想给了。当然,不是说没用,毕竟我看都没看,并不知道是否真的有用。只是突然发现,简书上这种东西一打打,听起来很诱人,不过可能我不是人,但是我并不喜欢以这样很功利的心态来写东西。
我自己写东西是从高中开始,高一高二的时候会写写日记,到高二下学期开始写写一些杂想,第一篇写的内容,大致记得一点点。回想起来,那个时候的自己,虽说当时是真的忧虑,但是以当时的年纪看,真是稍微有点年少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整日家花季已过,雨季不远,成年将至,青春将散,余将老矣;亦或与朋友之间的一些忧思。当时的心情现在未必体会,目今看来,即便太过稚嫩,不过也是真实的当下。亦幸而留下这些年写点东西的习惯。技巧不在心上,但是过去留在笔下。
都说有输入才能输出点什么,我很赞同。不过看了一部剧,看了一本书,这不等同于输入,写出的感想也不等于输出,我想。思维、形成的观点、对自身思想的碰撞或融合,这些才算输出吧。如果每出一部忆青春,就以为是输入,那是不是太过轻易?
关于追潮
进入简书差不多三年了,这对我来说并不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因为我并不是因为简书才开始写东西。进入这里只是多了一个自我表达的平台,当然也有了交流的空间。看到很多人在写进入简书多久,看多了,有点所有人在记念周年的样子,看了标题我大部分都是避而不见。偶然会看到一篇比较不错的类型,第一次看那是新颖,后来者们也相继蜂拥而上,突然间似乎有点不适。读者是众口难调,而写者似乎是众口一致了。
最近新出了电影【后来的我们】、【复联3】,从朋友圈到微博、简书等各种平台,似乎大多数人都在写关于这些东西的。老实说【后来的我们】,我当时听了名字,已经失去了看的欲望,大概这些年的忆青春次数太多,而我在仍青春的高中时代已经忆过了,现已不太有感。偶尔看看算调口,看多了,难免不会觉得在嚼蜡,浪费了当下。
这几年来,看着微信公众号以及简书慢慢地商业化成长起来了,略有失望,但是也是理解。其实早些年就很能理解商业化的社会可能发展的前景,毕竟所有的一切都要导向现实。只是在这个每个人都念着走心的时代,到底有多少人在走心呢?千篇一律【后来的我们】,就是走心?此时或有人讲,每个人角度不同看到的也是不同,如何是一律呢?那么,既然角度不同,何不说点平常的,抑或其他的非热点?
关于工作
今天又是一个临界夜,想起该写点什么,继而想到这篇搁浅了将近四个月的文字,便接在这里吧。开写的那几天,我还在准备离职的状态,山竹过境,现已九月份了,我也已经过了新工作的试用期了,比起以前的未知的忙碌和无法定义的闲暇,我现在忙得有些无法喘息,却又稍稍有点乐在其中。
既然工作正常,便罢。
关于爱好
看到当时留下的 关于爱好 四个字,想到自己最近又懒散了,决心学尤克里里,大概练了一两个月,却又搁浅,辛苦练的那点茧子已不再留痕。该打。
关于未来
未来最不能确定。只是不确定的时光里,也希望自己可以不迷失,如同我之前说过的,即便有一天我油光满面,也不愿身陷油腻。
零点整,那么,二十四,你好。梦鸽,生辰快乐。
关于杂感
-2018.05.25
看到别人说认知水平,突然觉得很搞笑。水平这种东西也是仁者见仁吧,何不说认知标准/认知角度?
过于谦虚,词的意义由写者赋予,好的词。你以为写者看低的词,只是你把词看低,写者未必把词分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