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是叶圣陶与夏丏尊老先生合著,于1934年出版。别看它出版年代久远,但对于学习写作的人来说,却是一本好读又解惑的好书。
说它好读,主要是因为全书是一个一个独立的小故事,用中学生或是教师或是家长的身份叙述,将二位老先生,对读书与写作的观点方法阐述出来,避免了工具性用书的枯燥。所以,对于一些爱读文学读物,少读工具性书籍的读者,是很大的福利。
说它能够解惑,主要因为书中娓娓道来的一些方法,能够让初学写作的人找到抓手,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文心》这本书介绍了具体的读书与写作的方法。
关于读书作者认为“时代有一定的特色,读古人的书须留心他的时代。古人原并不对你说谎,但你一不小心也许成为时代的错误者。”这一段话十分有理,读小说与史书常会发现今人与前人认识上的差异。比如一个观点在书中所处的时代是合理的,但现在的读者很难认同。这时就会出现,读者妄加论断,或是认为作者胡扯,丢开书不再读。
读一本书不只是在读一个故事,一段史实,更重要的是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形态,那个时代的经验能不能为己所用,能不能对自己的生活有什么积极的影响。有所摒弃,有所吸收,才是一个学习者的正确读书观。
真正热爱读书的人,不但会大量广泛的阅读,还会随手记录,做读书笔记。
对于读书笔记作者是这样认为的:读书笔记虽是议论文,全体却须简洁。除了论断,理由,例证外不必多说无谓的话。对于一个有价值的知识点,作者这样说:读书笔记中引着两个以上的例子作凭证,例证越多,论断越精确。
作者十分推崇做读书笔记,并且多作例证,这就是做学问的态度了。在读书笔记中就一个知识点引用相关例证,就是将习得的知识融会贯通,长此以往就能形成一个知识体系。
对于做学问,很多人没什么兴趣。我们读书更多是学习实用技能,但是作者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并不落伍。开始你或许只能抄写有用的知识点,并不能添加什么有用的例证,但抄写能帮你将知识吃透。积累慢慢增加后,就能逐渐旁引例证,将已有知识融会贯通。
写作是《文心》这本书中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无论哪个时代,文章都是内容为王。作者认为:创作的第一步功夫是发现题材,遇到和这题材有关的事项一一搜集起来。
每个写作者最怕没有内容可写,所以平时收集素材十分重要。可以准备一个小本子养成随手记录的习惯,记录的内容可以是事,人,读到的句子或是一点感悟,所以写日记是一个好的习惯。这些平时收集的内容,就像一个个小钱,写作时用一条钱引子将这些小钱串起来,这样一篇文章就算写成了。
怎样才能将积累的小钱串起来呢?作者谈到了组织文章的原则,即“秩序,联络,统一”。达到这一原则的方法便是“回问自己”。
我们会问自己:为着要说些什么才写这篇文章呢?回答是东西的性状,事情的经过,发表一种主张,这篇文章的中心意旨也就认定了。
第二问:这个中心意旨在我的意念中间怎样来的呢?回答是从某种因缘引起,从许多事理物理中发现,回答有了,同时材料的先后排列,段落的衔接就有了依据。
第三问:这项材料可能增加中心意旨的力量吗?回答:能增加或与中心意旨相矛盾,风马牛不相及,统一这标准也就顾及到了。
比如我写这篇文章,就是这样来做的。
第一问:我为什么写《文心》的读书心得呢?回答:巩固自己所学到的技能,尝试运用,将自己所得分享出去,向写友文友推荐这本书。
第二问:我为什么会有以上想法呢?回答:我在读的时候,更加关心如何读书,如何写作,这两方面有所收获。读与写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我要写的是这两方面的内容。
第三问:我选择读书与写作中哪些内容来写,能否达到第一问中的目的?
回答:如何读书与写作是本文的中心,关于如何有选择的吸收书中的知识,如何做读书笔记,写作素材收集,文章的组织,触发的功夫都是服务中心的,所以这些内容是统一的。
经过这三问,写作的思路就清晰起来,写起来相对容易。
如何将自己的文章写的充实精彩呢?这就需要“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对于目前你所经验着的事物,发现旁的意思,这也是触发。
我们平时读文章,会发现有的文章旁征博引,内容充实,让人不忍释卷,这都是因为写作者的触发功力了得。有的文章干瘪无味,这是因为写作者触发的功夫欠缺。
如何才能拥有触发的功夫呢?作者也给出了方法:读有字的书外,更要留心读读没有字的书,在你眼前森罗万象的事物上获得新的触发。
作者的认为,认真读书与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万事万物,都能练就触发的功夫。读得多,经历的多,感悟自然多,联系写作材料的能力就强了。
想学习写作,建议你去读《文心》,“读书贵有新得”,相信你会有新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