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回顾昨天的共读
因为有共读活动,比平常阅读更认真,提前做了一些功课。正式进行讨论活动时,遇见很多优秀的阅读人,比预想的要深刻。
这像是一种辩论,也是一场思维发散,没有对错,只有大开眼界。
有一语中的一针见血,有全面细致思虑周全,有着眼于现实场景从实践经验中来,有思维导图有详细解读。
顿觉自己的渺小,甚至有那么一瞬间问自己,怎么来到这里的?其实是有了上一次的一周一本书的打卡活动,才有了这一次的共读。那没有参加上一次,很可能也没有今天。你永远不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
如何在这样一种信息密集、高度思考氛围中,不迷失不焦虑呢?
— 2 —
反思如何参与这个过程
01 大量信息中,关注到个人
群信息很多,如何不被淹没,如何从中获得价值点,如何不被焦虑所绑架呢?
其实,我只需要关注几位很牛的领读者的信息,以及每一次脱颖而出的观点和讨论就好了。至少我是无法保证去消化每一个人的发言,抱歉也做不到全去回应。
02 如何把问题置于真实场景来思考
从第一部分的电梯问题,到现实生活中,其实就有人用增加镜子,或者显示屏投广告来解决等候电梯的问题,或者说不放过人们的任何一点注意力。
这也是@佳少说的“读书也是一个出世到入世的过程,大家读书后,可以抽离到现实想一想,是否我身边有”,他提醒了我正确的读书方法。
我们不能为了享受阅读而读,成年人的世界,愉悦了精神的同时,还能将所学所思用到日常生活中,甚至后者是第一位的。这是我常常犯的,所以特别告诫自己。
—3 —
带着这个问题阅读
第二部分,为什么作者说“你永远无法确定已经找到的问题是正确的”你认同这句话吗?
书中《比利反思投标案》这一部分让我印象深刻,他不断在推进演示,如何来定义当初的问题。
比如,比利团队,一开始接到这个业务时,时间紧,而且投标规则不明确,怎么用程序和计算机思维帮助客户——这是第一种方法
接着,他去了对方公司,了解了规则,给出了方案。——这是第二种方法
一年后,他入职新公司,从对方公司知道了关于此投标案的第二家公司及其解决方案。——这是第三种方法
由此,他有了这个反思。
随着他掌握的信息越多,他对事情看得更全面一些。从这个角度讲,他确实永远无法确定找到的问题是否正确。毕竟,他并不了解第三家第四家公司的当时的做法。也不知道后来投标案的情况。这件事情最终的效果怎么样,他也不知道。
整个事件,他只是处于其中某一个局部小点。所以,他的结论是,以上三种方法都不是重点,重点是“问题是什么”。
— 4 —
初印象,2个词
我在初读二读三读这一部分,脑海中闪现两个词。分别是:
第一,到底应该如何来定义问题。具体如上第三部分所示。
第二,本案例中,道德维度其实非常重要,但是面对有利可图,道德考量完全忽略了。
本来,这是可以反转、赢得投标的一个关键钥匙。但是每一方可能都丢掉了。当然这个问题,无法知道其正确。
— 5 —
金句摘要
01 (开篇第一句指出了本部分要点)计算机应用领域可以为如何定义一个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
02 不要把别人的解决方法作为定义问题的方法。
03 如果你解决问题太过神速,别人根本不会相信你真的解决了问题。
04 面对有利可图的问题时,道德考量很可能就烟消云散了。
05 别把问题的解决方案误当作问题的定义,当这个解决方案是由你提供出的时候尤其如此。
06 即使问题已经解决,你也无法确定你的问题定义是正确的。
07 不要仓促下结论,也不要忽视第一印象。
08 你永远无法确定已经找到问题定义是正确的,但是永远不要停下寻找正确定义的脚步。
09 如果一个问题很重要,那么问题的答案一定也重要吗?这是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