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头、茶尾、饭中间。
这是一句口头禅式的俗语。
它在云浮市云雾山客家人聚居地区广泛地流传。没有人知道始于何时,也不知道流传了多久,总之是代代口耳相传,一直流传到现在。
小时候,母亲教我们待人接物的时候,就爱说这句话:酒头、茶尾、饭中间。寥寥七字,琅琅上口,我们很容易记住。
那它是什么意思呢?我们问母亲。
母亲告诉我们,那都是最好的东西。“酒头”,是酒中最好的,“茶尾”,是茶中最好的,“饭中间”,是饭中最好的。最好的东西要用来干嘛呢?要用来孝敬家中老人,用来关爱幼儿以及用来接待客人。
酒、茶、饭,可谓是官家和普通老百姓一天当中最重要而又再普遍不过的食物了。一锅酒、一坛酒之中最好的要数“酒头”,因为酒头香;一壶茶之中最好的要数“茶尾”,因为茶尾浓;一锅饭之中最好的要数“饭中间”,因为饭中间香软。所以,俗语 “酒头、茶尾、饭中间”所说的,是指这三种食物中最好的部分,引申开来,就是比喻最好的食物、最好的东西。我们云雾山地区的客家人中,是怎样对待这种好东西的呢?蒸一锅酒,浓香的头酒是要留给家中长辈喝或留作招待客人的。倒一坛酒,开始的,总是先倒与家中长辈或者客人。泡一壶茶,却不急着要斟给长辈或客人,是先由晚辈或自己斟起,最后是长辈或客人,因为斟到最后,茶叶泡的时间长了,茶是最浓的。吃饭时往碗里装饭,也很有讲究,总是把锅中间又香又软的饭装给长辈、小孩或者客人。
我从懂事时起便一直奉行着这个老祖宗的教诲。可是,参加工作后,却碰了个不大不小的钉子。一次开会,给大家添茶,因为那茶是新泡的,我从职务最低的同志添起,最后才给领导添茶。过程中,我隐约感到领导用异样的眼光扫了我好几次。事后我的主任对我说,你倒茶该从领导倒起,那叫尊重啊,这么简单的礼节你都不懂吗?经他一说,我一下子明白了,原来领导那异样的眼光是因为这个!面对主任的指责,我只好应之诺诺。但是,我真不敢苟同那所谓的“简单礼节”,那叫尊重吗?茶尾才是最好的啊,我用茶尾来尊敬领导,为什么反而变成不尊重领导了呢?后来,我悟出一个办法,既照顾那个所谓的“简单礼节”,又秉承自家祖上良训:多泡一壶茶,让茶叶有充分的时间发泡,使整壶茶都变浓,没有了茶头茶尾之别。添茶的时候,从领导添起,也算是敬之以“茶尾”了。客人要来了,我一定预先泡好茶,静待客人。这样斟出来的第一杯茶也有“茶尾”的味道了。若果临时有客人来,匆忙中泡茶,我给客人倒的第一趟茶通常很少。一趟下来,壶中茶叶也充分发泡了,茶水与“茶尾”无异。此时,再给客人添茶,也算是敬之以“茶尾”了。这样做,我心里特别的舒坦。我暗为自己的“开悟”叫好。我把这个办法分享给相熟的亲人和客家朋友。他们听了,大赞妙法,说也要这样做,还说什么“与时俱进”、“恒顺众生”。呵呵,拔得高高的。
云雾山一带是“三罗”地区客家人聚居的地方,仅富林、石城二镇,客家民众便达十万之众。此外,其他如镇安、南盛、白石等镇也有零星分布。客家人传承了古老的中原儒家传统,尊老爱幼、感恩图报、力行孝道。这些传统美德存于人们日常敬奉美食时的习俗礼节之中。一句俗语“酒头、茶尾、饭中间”,就能让人体味到客家人对传统美德的尊重与传承。
由“酒头、茶尾、饭中间”这个民风细节,可以广而推之,可以领略一下我们客家人在其他方面的尊孝道的行为。比如,穿的,总是给老人和小孩穿最好的、暖的。吃的,肉必定是留给老人和小孩;睡的,总要把最好的床和被子让给老人和小孩。接待客人,我们做得尤其细腻。我们认为有客至,是自己的福气、面子,与自己的德行、威望息息相关。有客至,乡人总是拿出自己最真诚的感情、最好的食物来款待贵客。记得小时候,家里穷,过年的时候爸妈都会把好的鸡肉、猪肉留起来(我们称之为“腊”起来),专备以招待客人。那挂着“腊”起来的肉挂久了,往往变了味道,但客人吃起来也会十分的恭敬,因为他们都知道,这是主家舍不得吃专门“腊”起来的最好的东西,能吃着这东西,是贵宾的象征。我小时候跟着家中长辈走亲戚朋友,也吃过这个变了味儿的好肉,真得觉得特别的温暖、特别的亲切。后来生活条件好了,好肉能随买随有,大家不再把好肉“腊”起来待客了,我也再没有吃过那变味儿的好肉了,但那特别的肉味儿至今犹在嘴边。客家人待客,没有远近、亲疏之分,只要是客人,便一律是自家的“贵客”。
一句“酒头、茶尾、饭中间”,当中便饱含了儒家美德精华。轻轻地施与这些东西,从中便无声地传承着儒家的“仁和”、“爱敬”这个人间最宝贵的做人道理了。真的要好好记住它。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