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中华第一龙》,我将从这样六个环节进行说课: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
目标及重、难点→说教法及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一、说教材
《中华第一龙》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最后一组的一篇课文。文章为我们描述了
“中华第一龙”的形貌,并由此进一步阐述了龙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通过具体实例说明了中
华民族和龙的深厚情感,以及龙文化的源远流长。这样的文章,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
族自豪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优秀教材。
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下面我说一下本班的学
情。二、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小组合作的方法。我所担任的班级,学生的成绩虽参差不齐,但
大部分学生很活跃,表现欲很强,积极性很容易调动。
有的才能放矢,接下来我说一下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依据教材特点及本班的学情,我为本课拟定的教学目标是: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
文内容
2、通过以读促悟的学习方法了解龙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3、体会中华民族和龙的深厚情感,感知源远流长的龙文化,培养民族感情。依据目标要求
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我认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理解中华民族对龙的情感,了解龙在中
华文化中的地位,体会龙作为图腾这一艺术形象的象征意义。
能正确的运用一套合理的教学方法,是突破难点,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接下来我说一下教
法及学法四、说教法及学法
1、教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主要是启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
动性,本课我采用“以读代讲法”、“自主讨论法”、“点拨法”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我引导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解读文本,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
素养。
2、学法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依据目标要求及
本班的学情,我引导学生采用“以读促悟法”、“讨论法”、“批注法”进行学习,最大限度的
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接下来我说一下本课的教学过程。五、说教学过程
我把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这样六个板块:
导入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深入探究===>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结束语===>作业设计
我认为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本课学习的内
容。(一)导入新课
本课我是这样导入的:
先出示课件,展示“中华第一龙”的图片,然后与学生谈话:“同学们,看看它像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后总结:“是啊,它是一条龙,而且还是被考古学家称为‘中华第一龙’的一
条龙。那么,为什么要称它为‘中华第一龙’呢?它有怎样的历史?又有怎样的意义呢?带
着种种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中华第一龙》去看个究竟吧!‛
魏书生老师曾说:“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本课的导语直
观、形象,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的兴趣正浓时,我马上
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的第二个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个板块中,我让学生带着两个任务初读课文:
1、划出文中读不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查阅工具书,并检查学生对下面几个词语的理解:
粗犷图腾游弋望子成龙龙腾虎跃【设题目的】
这个任务,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落实字音、词意的教学。2、“中华第一龙”指
的是哪一条龙?课文为我们讲述了关于龙的哪些情况?【设题目的】
这个任务,可锻炼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这也符合《新课标》对语文教学“要重
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的要求。(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这个板块
中,我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引导学生解决这样几个问题:
1、这条龙有什么特点?为什么称它为“中华第一龙”?【设题目的】
设计这个问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明白这条龙虽造型粗犷,没有艳丽的色彩,但它有着悠久
的历史,它说明了早在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我们的中华民族就与龙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时,学生可能会产生疑问:我们的祖先为什么会对龙那么钟情呢?为了消除学生的疑问,
我引导学生精读文章第二自然节,读中让学生明白:原来我们的祖先把龙当作自己民族的图
腾。当学生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我又向学生提出了第二个问题:
2、你能说说我们的图腾龙又什么特点吗?【设题目的】
只要仔细阅读文本,学生不难发现,龙集许多动物的特点于一身,是个复杂的结构,并让学
生明白,龙其实是我们的祖先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是一个艺术形象。于是,我相机又出示
了一个问题:
3、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创造龙的形象?在这一艺术形象中,寄托着他们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