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归于周,万民所望。
彼都人士,台笠缁撮。彼君子女,绸直如发。我不见兮,我心不说。
彼都人士,充耳琇实。彼君子女,谓之尹吉。我不见兮,我心苑结。
彼都人士,垂带而厉。彼君子女,卷发如虿。我不见兮,言从之迈。
匪伊垂之,带则有余。匪伊卷之,发则有旟。我不见兮,云何盱矣。
这是流行于周都的一首情诗。《毛诗》五节,其他三家诗只有后四节,没有第一节。汉代的熹平石经《鲁诗》残石上的《都人士》也没有第一节。结合上下文男女相悦的内容,很有可能第一节的内容是其他诗作混入其中,《毛诗》未能辨明讹误,录入其中的结果。因此,这首诗是一首纯粹的爱情诗。
第一节,“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归于周,万民所望。”那位京城的先生,穿着黄色的狐裘罩衫。他的仪容端庄,谈吐出口成章。回到周朝旧都,万民都对他敬仰。
第二节,“彼都人士,台笠缁撮。彼君子女,绸直如发。我不见兮,我心不说。”那位京城的先生,头戴草帽和黑布外冠。还有那位女子,发丝稠密又垂直。如今见不到她,我的心中十分惆怅。
第三节,“彼都人士,充耳琇实。彼君子女,谓之尹吉。我不见兮,我心苑结。”那位京城的先生,充耳上的美石坚实明亮。还有那位女子,父亲姓尹母姓姞。如今见不到她,我的心愁肠百结。
第四节,“彼都人士,垂带而厉。彼君子女,卷发如虿。我不见兮,言从之迈。”那位京城的先生,冠带垂直两边飘。还有那位女子,鬈发翘起如蝎尾。如今见不到她,真想跟她一道走。
第五节,“匪伊垂之,带则有余。匪伊卷之,发则有旟。我不见兮,云何盱矣。”不是要故意垂下冠带,因为带子太长。不是故意卷头发,头发生来就卷起。如今见不到她,如何能不心忧伤。
都人士,一说是指京都人士,也就是镐京的贵;一说“都人”即“美人”,长相俊美之意。黄黄,狐裘罩衫的颜色;黄衣是诸侯所穿的冬衣。容,仪容风度。章,言谈有文采。望,仰望。台,通“苔”,莎草。笠,莎草编成的草帽。
缁撮(zī cuō),黑色的绸或者布制成的束发小帽。绸,通“稠”;绸直,头发稠密而直。说(yuè),同“悦”。充耳,又名瑱(tiàn),垂在冠冕两侧的装饰物,一般由美玉或者美石做成。琇(xiù),一种宝石。实,晶莹可爱。尹吉,一说名叫尹吉的姑娘;一说尹和姞是当时的两个贵族大姓。苑(yùn)结,郁结,指心中忧闷、抑郁。
垂带,腰间所系下垂之带。厉,通“裂”,系腰的丝带垂下来。卷(quán)发,鬈发,蜷曲的头发。虿(chài),蝎类的一种,长尾曰虿,短尾曰蝎,这里指向上卷翘的发式。言,语气词,有“于焉”之意。从之,因之。迈,行,这里指作者想要跟女子同行。。旟(yú),本意是旗帜,这里指上扬卷起。盱(xū),“吁”之假借,忧伤。
按照前面讲到的理解方式,这首诗未必跟感慨王朝兴替的“离黍之悲”有关,很有可能只是一首简单纯粹的爱情诗。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后面四节。第二、三、四节,通过细节的描绘,让我们了解到一位俊男对心目中靓女的思慕之情。从作者的视角出发,我们得知,这位风度翩翩的“彼都人士”很有可能就是他自己,或者至少有自己的影子。他思念的女生,是名门望族,长相貌美,可唯一的遗憾是“我不见兮”——作者根本见不到她。第五节结尾,他只留下一声轻叹,很有可能这又是一场对方毫不知情的单相思。
诗经专题第225篇,总第22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