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得初中时候,那是人生的第一次叛逆时期。总是觉得生活只有眼前无尽的苟且,那时候家里离学校近,初中4年都是走读的。(那时候6年级也在初中)每天起早贪黑敢去上早晚自习,年少无知的年纪也总会把所有的好意与教导当成责骂和唠叨。家里学校没有一处是清静之地,于是我开始想着流浪,念着远方。
烦恼之余,忽然想起:在中国的法律中,对成年的定义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 18岁拥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18岁享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哇,18岁拥有太多的权利和自由,一瞬间,我突然想拼命地成长——长到18岁,去很远的远方、读很多的书,交好多有趣的朋友。热爱文字,做一个写故事的人。坚持写作,培养自己成为有趣的灵魂。
然而,时间不会因为我急切的渴望而转得更快,它依然遵循着自己的规律,但我也终于到了18岁。然而,18岁的我还在读高中,那时候繁重的学业,洗的发白的校服,枯燥乏味的生活,三点一线的活动轨迹,更难忘地是,18岁那年我经历了高考的失败,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最重要的考试,也是人生中第一次以分数来划分三六九等。在人生的路口,我徘徊踌躇,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我放弃了复读的想法,因为我害怕经历第二次失败,那种冰冷刺骨的绝望,如坠深渊的恐惧,我不想经历第二次,我这现实的逃兵于是委屈求全地选择上大专。
选择专业的时候,由于性格优柔寡断,耳根子软,听信某人忽悠,我来到一个遥远陌生的城市,去了初中观念中的远方,选了一个根本不适合我的专业,与我喜欢的汉语言专业背道而驰。那时的我,信万人,偏偏不自信,纳千言,唯独不从心,这样的人,活该吃亏。
我的理想和现实,不多不少,刚好相差十万八千里。
虽然本来也没想过能考上本科,但是当现实把血淋淋的结果摆在你面前时,还是犹如晴天霹雳、平地惊雷。毕竟在结果没来之前,谁都会寄希望给万一。
我曾想:18岁的我还在读高中,那我就把18岁的理想交给20岁的自己,于是,我想快点度过那段灰暗的时光,邂逅20岁的自己。也许有人会说:为什么不是19岁呢?因为我要用一年的时光,忘却过往,收拾心情,重整旗鼓。
上了大学,我终于等来了20岁的姗姗来迟的自己,我抬头挺胸朝“她”走去,笑容满面。往事不堪回首,但余生很长,姑娘,你不必慌张!
我以为18岁的理想可以交给20岁的自己,20岁的自己还会坚持18岁的期望,然而,我错了,这根本就是一场不合逻辑的荒唐。
18岁想去远方,20岁的我厌倦了漂泊与流浪。
18岁想读的书,20岁的我却是图书馆的稀客。
18岁想交许多的朋友,20岁的我却喜欢上了一个人的安静与孤独。
连一向热爱的写作,都许久不曾执笔。
更可笑地是:
20岁的我喜欢上了18岁的忙碌 怀念着那时候的生活,看到穿校服的人也会不自然的多看几眼,甚至想回去上一节曾经最难熬的数学课。但同样地,时间也不会因为我的怀念而倒流。
都说:故乡容不下肉体。他乡安置不了灵魂,于是有了漂泊,有了流浪。在我这,是:18岁的厚望适合不了20岁的改变,20岁的稳当承载不了18岁的张狂,于是有了年少轻狂,有了时过境迁,有了遗憾,有了错过。
我长到了我喜欢的年纪,却活不成我想要的样子,是人太矛盾,还是生活太无常?原来,成长不只意味着你有更多的选择权,拥有最大限度的自由,更意味着:你要为自己的错误买单,为自己每一次选择付出代价。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最大限度的自由往往伴随着更深程度的束缚。当我终于明白了这点,我却再也回不去了。
经历过总会成长,要说过去种种给我造成了什么影响,那就是:我变得很害怕做决定,(当然,是指大的决定)我不再敢相信任何人,也会多询问父母的意见,因为只有父母会抛开所有的经济利益,全心全意的为你考虑。呵呵,这完全不像18岁时那个特立独行的自己。也是,吃一堑总要长一智,不是吗?
现在的我在奔二路上一去不复返,越来越懂得活在当下的意义。因为昨天已经过去,明天还未到来,能把握的只有今天,如果你有梦想、有期望。一定要马上去追逐,因为别人帮不了你,也不要相信来日方长,因为明天的你也可能会背叛过去的自己,所以,看吧,人就是这么不可靠。自己都辜负自己,还有什么理由责怪别人辜负你?
总想与时间赛跑,赶在黎明前看见希望的曙光,回头才发现:那是一场没有奖励与名次的荒唐,往事如风,痴心总是难懂。我终于长到了喜欢的年纪,却没有活成想要的样子。流年忆,青春殇,我一支断笔写沧桑…… 在这安静的深夜,我再次执笔,祭奠逝去的梦想、被辜负的信任,以及那个无惧无畏、特立独行的自己。
我拭去眼角的泪,再次对自己说:姑娘,余生很长,何必慌张?且敬往事一杯酒,并无岁月可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