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有过复读一年的经历,从第一次高考达不到二本线,到第二次高考进入一所211重点高校。
其中的关键在于数学成绩的提高。
第一次高考,是所谓大年,数学题很简单,平均分都在90+(满分120),而我考了80+,离及格线还差那么一点。
第二次高考,是小年,数学题很难,平均分在70+,而我的成绩,竟然超过了数学课代表,在班里排名第二,达到了110+。
促使我的成绩突飞猛进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复读班的数学老师。
当时之所以选文科,就是因为我自己的数学成绩平平,自己不感兴趣,学的也不是太好。
所以我绝对不是高考失利,而是真实水平的发挥。
对我来说,不管是哪位数学老师上课讲题,我都可以很好的follow到。很难的题,听完之后,也会觉得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哦,原来是这样解!
但换一道同样类型的题,自己就又做不出来了。
当时的我,并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直到我遇到复读班的那位数学老师。
她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
不在乎我们刷多少道题,而在乎我们对于每种类型的题都掌握了没有。
她对我们说,看到练习册上的每道题,都要给自己15分钟的时间,靠自己,穷尽各种办法,看是否能解出来,而不要去问任何人。
Get 到这点之后,我开始意识到自己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是啊,问别人很简单,别人一点拨,哦,我又明白了。
可下一次,遇到类似的问题,又不会做了。
自己想就不一样,会开动脑筋,努力尝试各种方法去解题,只要老师之前讲过类似的题型,那么自己总会找到正确的方法去解答。
而自己想出答案的题,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题就能很easy的解答出来,可以说真正将知识内化了。
当年觉得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提升数学成绩的方法,现在想来,这个原理在我的人生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求多,重在独立思考!
近几年跟风看了很多书,付费学习了很多课程,看上去很努力是吧,还美其名曰:八小时外提升自己。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读书的时候、听课的时候,感觉是:我好牛X啊,我懂得了这么多东西。
但每一项都是浅尝辄止,没有进一步去思考,这个知识点、这门课程还有哪些其他应用场景,我还可以怎样去运用它?
单点的知识,很容易被遗忘。于是那些读过的书、听过的课,都”变成蝴蝶飞走了“。
所以,我决定,在2018年,脚步要慢下来,多给自己一些深度思考的时间,努力研究一些专题,也许会出现一些什么意外的收获呢!
我很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