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白天段子手,晚上矫情狗”成为当代很多年轻人的写照——往往第二天早上清醒了才懊悔昨天的自己丧的如同个笑话。
除了比较亲近的人和夜猫子,此类朋友圈大多是没有评论和点赞的,但往往这种时候人们更需要安慰,哪怕是只言片语,也会有那么点儿存在感。
但当你看到三两个点赞时更是有种难以言会的复杂感情,仿佛你在做一件糗事迫切要表达自己的不甘与愤怒时,旁人还在感叹你做的不错。
席卷而来的孤独大概就是分组可见但被视若无睹仿佛自言自语吧。
有人做过调查,一句话加一张图的阅读与互动最多,最少的则是转发一篇文章再配以滔滔不绝的评论,被笑称为“民哲评论圈”。因为朋友圈是“读图时代”,微博才是文艺爱好者们做“阅读理解”的地方。弄错了空间,即使说同样的事情,效果也相差甚远。
虚荣如我,删掉朋友圈心理上等于删掉寂寞。但没有痕迹不代表不存在,越到后来,寂寞反而如雨后春笋探出头来,强行克制的感情没有消失殆尽,而是堆积如山直压着人开始反思自己是否太过敏感。像一场左右手互搏的游戏,一方面因无人赏识无人反馈而抱有悻悻然的自傲,另一方面又通过怀才不遇的说法提醒自己仍有才华。
如果可以,真想做个暖人儿啊,清洗掉戾气和怯懦,只把美好生活分享出来。那些摇摇欲坠的泪和支离破碎的笑,本该是自己咀嚼、自己吞下的。有时我八字还未一撇的事情就提前编辑好朋友圈,过了几分钟看看无人响应就默默擦除,更多的还有一种破罐子破摔的小脾气,和稀奇古怪又恨铁不成钢的自己较劲的傻气。
在本该拥抱美好生活、努力求事业上进的年纪里,我的一部分狭隘心思就用在了与内心世界做斗争上,为此美其名曰:自省与体悟。其实只是为自己的不主动联络感情,同时又缺乏对世界的真正探索之心寻找的借口和安慰。
此时外表冷漠无情,内心如火如炙则像孤芳自赏的情感戏片段。我的内心住着个马戏团,只不过演员是自己,观众也是自己。
2.
朋友圈最容易获得点赞评论的应该还是自拍与美食了。
因为烟火气、人情味让我们靠近彼此。日常生活即使疏远有加,在朋友圈的“生活”上也可互打照面,更像一种事务性交往——未来若有需要朋友帮助之说也不至于太过唐突。就算你再对锦上添花的行为感到目不暇接,也很难拒绝轻松而礼貌的社交。
只不过我们多数时候渴望的被理解,准确地说,是按照我们所需要的方式得到理解,真的是难上加难,难上加难,难上加难。
自“抱抱,么么哒”成为了网络通用的感性回复语后,我们有时更依赖于这样空洞无物的经典腔调。索性什么都不说,但其实又什么都在不言中。朴素直白的长篇大论有时会偏离本意,沦为争论事物本质而非事物现象,初衷被跳过忽视,双方更在意的是言语修辞,实为本末倒置。而不那么熟悉却有仁爱同情的朋友们,却是有点儿感动与抱歉,能具体到心里的只是红圈数据。
我们活在关系中,活在假性亲密中,既对依恋关系有最低的恳求又要求亲密的绝对真诚无欺。
由倾诉分享次生的情绪,比如说沉默掩饰愤怒、点赞默认欣赏,在此其中我们既有惺惺相惜的安抚,又有例行公事的疏离。为了避免尴尬而建立起的防御机制,不论是对朋友的更近一步了解还是对自己的深度认知,不多不少,刚巧半途而废。
有心理学家说:“在假性亲密关系中,分享与获得被视为危险的信号,而与对方建立起紧密的联系更是被视为不可取的。”
原来我们根本就是害怕真正的分享在他人看来愚不可及,才阻隔了真心实意的表达和良善的靠近。强烈的不安与不安后的被证实互为孪生兄弟,本来有许多机会可以调整心态步入正轨,但偏偏做强迫性反复暗示,失去等待的耐心。
孤独感油然而生,我们在笼中互相张望握紧对方的手,却没有发现侧门其实打开,我们可以走出笼子拥抱。
3.
博尔赫斯说:“使我感到遥远的不是时间长,而是两三件无法挽回的事情。”
我们曾经输出的任何方式:文字、图片、视频,每占用一个字符,就在别人心中占用一个瞬间,往往越肤浅越可以得到认同。人享受“朕已阅”舒畅感的同时——若朕无法理解呢,又怎会大笔一挥写下旁批。而冷静沉思,避免悲观这些微妙的情绪,不同维度的人无话可说,同一时空里的人不是因为唯恐错认伤了感情,就是太过理解,导致了没有继续再说下去的必要性。
遥远从来不是能见度高的视野之物,而是想象力、创造力、多样性、可能性的精神意识形态。看似一切无法回头,却又在冥冥中诱导你的无限追忆与感怀,孤独也是。个体景深如同水漫开,既伟大又渺小,来去无踪又存在无疑,最后化成了空旷夜里静静的咏叹调,酝酿出最初的依赖——
对父母最初的幼时依赖,长大了就成为对朋友的友情考验,逐步再进入爱人、进入家庭。精神独立并非精神孤立,更多时候是一种缓慢的蓄力,需要体验,痛苦的失意的,体验到它们落荒而逃,而你已可淡然说出:这算什么。
比较聪明的做法是:锻炼出唯我独尊的强大本心,成为精神裸奔的主人。
朋友圈就是你自己的地方,其他人爱看不看,只要不违法不涉黄不谈敏感话题即可。因为语句平淡人会说你小市民庸俗,太过遣词造句又会说你为赋新词强说愁,亲子照闺蜜照人家也不免评头论足,自拍除了围绕“漂亮可爱”的边缘评论已严重词库匮乏,不用配图的美食也会说深夜放毒,而瘦子被嫉妒,胖子被嘲讽。
至于微商更是不提也罢,她知道自己被无数人屏蔽,但那又怎样?产品还是要卖,生意还是要做,朋友圈还是依然要刷屏。
没有一种反馈方式会使人感到百分百满意。即使是明星,随便说个天气都有无数人围拥,他们也苦恼黑粉不实的攻击或者属实的阴暗。那么当无视被标了着重下划线后,不仅是对无关紧要的他人直接过滤,更应在面面相觑中感到坦然——没有人反馈是孤独,反馈的不到位也是孤独,要求这么高,活该孤独。
但你无视这一切后,就会明白孤独人人都有,不增不减也不生不灭。朋友圈像不整齐的兵马俑陈列如前,你清点别人也清点自己。看着往日惊心动魄小心翼翼的痕迹,外部世界地荡山摇,视网膜里也只有这一方窥视,走过一行就走向余生。
有一种我行我素的潇洒可以遮蔽偏执与自怜,选择性热爱生活,就算孤独丧心病狂的反攻,也可如自嘲般嘲笑它:你不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