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辞职了,辞职了,这是一个大胆的决定,我没有犹豫,也没有徘徊,周一上班就向项目经理递交了辞职报告;辞职报告写着一些冠冕堂皇的话语,也不会去写公司哪里的不好(即使写了顶多是个人抱怨)。
经理看了辞职信后,也没有进行挽留,没有太多话语说,只是简单的说了几句:既然你能找到很好的发展,我支持你;然后问我还有其他要说的没有,我就简单的回一句:没有了。
扳着十个手指头数一下,90年出生的我们,工作的时间满打满的也刚好十个手指头的数量,大部分人应该在这个年龄已经成家,已经立业,那剩下小部分的你是不是还徘徊在十字路口呢?
同年出生人群分析
对于80后、90后这两个时间段出生的人我可以理解,然而对于“1990年”这个分水岭阶段出生的我们来说,自己有种说不出的感觉,不知自己是八零后呢,还是九零后;因为在八零后步入三十时,我们和他们相差只有一年的时间,感觉三十就是自己的年龄了;和91年的相比呢,感觉自己又是一个80后。
那在1990年,我们同年出生的人,一共有多少呢?
据国家数据统计局的统计,1989年,人口是11.27亿;到了1990年的时候,统计人数是11.43亿人;仅仅半年或一年的时间,与你和我一起出生,一起在中国竞争的人数就已经达到了两千万的数量。对于三十而立我们来说,压力已经是非常的大(这里只是两千万的横向对比)。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来源网络截图
对于有家底的人来说,家里早有房准备,有车准备,如果按照八二法则来算的话,1990年出生的这一批人,20%的人(20%*2kw=20万人)有车或有房或立业,那剩下的1.8千万的人现在还处于温饱或者外债背负的阶段,只能在暗黑暗黑的角落里努力的奋斗着,挣扎着,更别说有房有车。这仅仅只是90年出生的我们,每天开门一出去,看见的只有光明,因为不敢看黑暗。
几年前看招聘从来不看年龄限制,在乎的是经验是否受限,学历是否满足;现在再看看每一家的招聘网站上,我们对经验没有那么看重了,学历也没那么多在乎了,目光再往后一移动,年龄在逼着自己不敢或不能。
当我们还敢拿起电话打给对方的HR,极力推荐自己时,对方一直说着,对不起,不好意思,我们年龄要求是多少多少时,自己一脸茫然与无助;
或许我们会去尝试着往管理层这块试一试,那对于大部分高不成低不就的我们来说,老板会问你,你有多少年的带团队经验,你经手什么样的项目,你业绩多少,手里还有多少客户........有时一圈下来,把自己问得怀疑人生。
问完以后,拖着疲惫的身体,抬头看见上有老,低头看见下有小,不辞职了,还是继续干老本行,或继续搬砖吧,三十就这样了。
但时不时地我们也很恐慌,如果自己的这个公司倒闭了,干不了退休,过了三十五,那是真的“没有人要”的时期了,那时的我们该如何抉择?
什么是三十而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一系列的话,是孔子很自谦地表达自己在学习、理解和运用周礼的过程。十五立志于学习,到七十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是个非常谦虚的人,而他的一生极力推行的,就是周礼。而这段话,就很好地符合了孔子的为人和理想。
然而现代人对三十而立的态度是,你一定要在某个行业或领域或事业有所成就,这样的观点恰恰与孔夫子的话背道而驰,给人们一种急功近利的感觉。
孔夫子已经给我们说得很清楚,三十而立,讲的是我们在三十岁以前的学习和充实自己修养的基础上,确立自己在为人处事,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原则。
也就说,如果三十岁之前我们从一个小屁孩慢慢长大步入社会这段时间,我们经历的一切和学习的东西,到了三十我们才给自己一个明确的方向和定性。
只要不停下探索的步伐,生命就会有无限可能。
这里想说的是,无论多少岁,这只是我们人类给自己,给生命赋予形象化的一个标尺;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生孩子,什么时候立业,这也仅仅是人们众说纷纭中整理出来的时间点。
双脚在自己身上,能迈多大的步子自己知道;即使是在黑暗的夹缝中,我们也要朝着光明地方生长,哪怕夹缝外狂风暴浪,我们也要探出绿叶吸收更多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