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让我越读越读不下去的书,给我的感觉就是越到后面越扯,可能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我离证悟还特别遥远吧。
我们都会去思考这个哲学的基本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一些人想想找不到答案就算了,一些人选择去问去接受别人理解的答案,一些人自己憋出来一套还算站得住脚的理论,形成了各个流派的世界观。
总的来说,其实这本书是在向我们阐述一个世界观,一套悉达多坐在树下琢磨出来的用来解释这个世界的理论。虽然我们读书时被灌输的都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但是不妨碍我们用一种新的视角去认识这个世界嘛,尤其是当这套理论非常能自圆其说的时候,我甚至可以改变自己认识世界的方法去接受一套新的世界观。然而,我觉得本书的作者是没有把这套世界观给说顺溜的,中间漏洞很多,自然就越读越读不下去了。
全书主要是在解释佛教的四项真理,即:
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诸行无常)
一切情绪皆苦(诸漏皆苦)
一切事物皆无自性(诸法无我)
涅槃超越概念(涅槃寂静)
诸行无常
悉达多认为每个事物都是由其他的事物和合而成的,比如人,是由一些诸如细胞、水、骨骼之类的细分事物和合而成的,而细分事物又能再细分到更小的事物和合而成,甚至小于我们现在认知的分子原子,到他们也描述不出来该叫啥的东西和合而成,而且细分事物还包含了类似于说生成的天气、周围的环境、是否有外部敌人、产生的时机这些外部因素。
读来第一印象:跟我们熟知的唯物主义挺像,接着始终又觉得哪里不太对劲,有种万物都是由物质和思想组成的感觉,不唯物也不唯心。还有这无限细分的思想,要么就陷入虚空了,要么就不可知论了,额,总觉得别扭。事物都是运动的这点倒是又跟唯物主义很一致了。姑且接受这种设定吧,毕竟还要继续看下去啊。
诸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这三章给我的感觉就是啰嗦版的心经。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无非就是这一段的扩大解释版加上了各种颠覆自己前文所述观点的事例。
因此为了他好,佛陀开示了一个外在的地狱,为了避免沦落该处而被丢在熔浆中煮熟,杰克必须停止纵容自己不善的负面行为和情绪。这类的教法在佛教的文化环境中非常普遍,我们常在寺庙墙上看到地狱形象的壁画,其中有燃烧的肉体和恐怖而冰寒的深渊。这些图像,根据弟子的程度,可以用直接或象征的方式去了解。上根器者,了知日常地狱的源头,亦即我们的痛苦,来自于自己的觉受。他们知道并没有所谓的审判之日或审判者。
而后的举例,各种列举悉达多传奇故事的时候讲到天堂、地狱、转世,作为佐证自己观点的论据,实在让人难以信服了嘛。
作者文中的一些观点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我们习惯以“你拥有什么”,而不是以“你是什么样的人”来评判他人。
我们确实会在对一个人进行评价时去描述他所拥有的东西,比如介绍相亲,我们会说这个人在哪哪有几套房,有什么样的车,年薪多少,身高体重三围长相,如果是介绍讲师,则会说他在某某500强企业担任高级职位,是xx机构的主席,曾任xx公司的何种职务,并兼有自己的什么公司等等。所以每次要我自我介绍的时候我就很别扭,我厚不起脸皮去讲一些外在的东西,而且我也希望别人能多关注一下我是什么样的人,所以通常我的介绍都特别简短,我是某某某,工作是程序员,因为喜欢音乐在学习钢琴,喜欢读书最近在看某本小说,结束。可能以后介绍别人或者了解别人,也该从这个方面去入手了。
如果没有盲目的期待,就不会有失望。如果能了解一切都是无常,就不会攀缘执着,如果不攀缘执著,就不会患得患失,也才能真正完完全全的活着。
嗯,关于盲目期待的部分,还是挺认同的,不去盲目的期待一些事情,会过得更加轻松,心情更加平和。最近很流行的佛系xx,不就是这种态度嘛,let it go的感觉,哈哈哈哈,挺好的。
我们常常忘记自己的来日一直都是有限的。即使理智上知道有生必有死,一切和合终将分散,我们的情绪状态还是常常会回到相信恒常的模式,完全忘记相互依存性。这种习气会造成各种负面的情况,像是偏执、寂寞、罪恶感等等。我们会觉得被欺骗、被威胁、被虐待、被冷落,仿佛这个世界只对我们不公平。
这段简直就是道理都懂系列,要及时发现并控制自己的情绪。有时候挺好的,有时候我会觉得这样的人生好无趣,真的不想变成清心寡欲的人,那样在世上走一遭是多么的单调呀。
看豆瓣上评分挺高的,我读下来却没有很有收获的感觉,吐槽倒是挺多,大概是我被固有的世界观限制住了吧,活该我只能是个不能有其他信仰的gcdy了。嘛,因为读这本书倒真是把心经从头到尾好好理解了一遍,也算是收获,看来回去继续多背背心经,说不定我哪天就能开悟了,哈哈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