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曾说过“这不是结束,甚至不是结束的开始,而可能是开始的结束。”这句话也曾被薛教授用在自己的《薛兆丰的经济学课》最后一讲的结束语里。我对此印象深刻是因为从18年8月在得到上购买课程开始,每天坚持打卡,直至19年的8月,一年的经济学,“地道”地学完了,也许尚未融会贯通“地道”的运用在实际中,可着实让我感受和理解了经济学与身俱来的魅力与价值。所以当时听到薛教授说这句话,有一种莫名的失落感,而这种失落感源于往后的每一个7:10分听不到薛教授“地道”的经济学课。
时隔半年多再次阅读薛教授的《经济学通识》,可以理解某种意义上这本书是《薛兆丰的经济学课程》的基础版,文中很多的文章都是2000年出头写的,尽管某些案例随着时间成为过去式,但经济学的知识犹如蒙着面纱的女子,被一层层揭开,消除神秘感,拉近了自己对于经济学原理的又一次升级。
本身经济学是关于“理性人”的假设,理性人假设是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可人常常又不理性,所以经济学的假设和人的惯性行为发生了本质的冲突,才导致本书中很多的案例让人读起来不近人情。其实学习经济学不应该执着于某个结论,而应该学习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到底什么应该交给市场,什么应该交给政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本书的开头就介绍了经济学的基本框架,以
(1)东西不够;
(2)生命有限;
(3)互相依赖;
(4)需要协调。
这四项约束条件出发引出对应的四类经济理论:
(1)需求定律;
(2)利息理论;
(3)制度理论;
(4)宏观理论。
利用穿针引线的方法解释社会万象都包裹着经济学的原理,即使经济学是研究事与愿违的学问,可改造“世界”,非经济学所长;但改造“世界观”,却是经济学的强项。
因为奇葩说,喜欢薛兆丰,又因为薛兆丰,喜欢经济学,已然如此,必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