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至10月30日
我們此行在紹恩多夫停了個晚上,主要是去拜訪一位八十歲的德國老人家。他的中文名字叫豪俊和。他的家雅致溫馨,布置充滿中國元素,更象一個華人家庭。
他在十個月大時隨傳教士父母來到廣東梅州,至1947年11歲時離開。之後在1965至1967年還來香港學了兩年中文。
我們在他家里看到了他保留的父母當年的書信、給教會的工作報告、大量照片及資料。知道當年他們在梅州辦了多間樂育中、小學及醫院、盲女教養院⋯⋯樂育學校出來的學生,有的做到交通部長及中科院院士。(我們在廣東做了那麼多年傳媒對此一無所知)他父母不僅學中文,還硏習易經、四書五經及孔孟⋯⋯我們還看到中文文言文版、白話文版的聖經。另外所用的教材是用客家話讀本。
難以想像的是,在德國,可以和德國人用客家話對話。我的有限公司客家話還沒有人家的准!
第二天,老人家親自開車,帶我們到了另一市鎮魏爾海姆。那是他父親早年工作的地方。我們到了他父親曾工作過的教會,他父母合葬的墓園。墓志銘竟是用中文書寫的。
這是一個感人的故事。故事要追述到1926年。出生于1900年的豪天立牧師時年26歲時。他受教會派遣,告別了未婚妻,只身到中國廣東梅州。兩年後未婚妻追隨而至,兩人在香港結婚。婚後返回梅州。之後生下他哥、姐。1936年合家返德國休整時生下他。十個 月後,哥、姐留在德國上學,父母帶著他回到梅州,之後又生下兩個弟弟一個妹妹!直至1947年離開。期間經歷二戰,豪天立夫婦只能和留在德國尚幼小的兒女天各一方;中國又正值抗戰,他們當時所面臨的艱難困苦可想而知。
同伴HP在此行前曾去過梅州,還見到過當年的盲女院的盲女,有的已九十歲,會盲文,還會弾鋼琴唱德文歌,都是當年學的。
那天站在豪天立夫婦的墓地前,看着整個墓園唯一用中文寫的墓誌銘,胸中湧動着一股難以名狀的感覺,頓時熱淚盈眶⋯⋯為了信仰,他們離鄉背井,割舍親情,在戰亂時期,毅然去到一個全然陌生國度的窮鄉僻壤,到那里辦學校,建醫院,努力學習當地的語言,全身心地去了解當地的文化,滿腔熱忱地去開啓民智,教化人心。這還不是一兩天,一兩年,而是整整二十年!他們把自己最寶貴的青春年華都奉獻給了那一方與自己非親非故的民眾,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什麼樣的情懷?!相信只要聽過他們的故事都會為之動容的。這也許就是信仰的力量吧?!(記得前些時候看抗日劇巜偽裝者》時亦是淚流滿面)我深感有信仰的人,品格是高尚的,有信仰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