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神分析心理学里,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经提出过一个观点:“不需要做100分的完美妈妈,做一个Good Enough Mother就好了。”这个Good Enough Mother没有特别准确的中文与之对应,直译就是“足够好的母亲”。我按温尼科特的原意,取“已经不错”的意思,翻译成“差不多的好妈妈”,精神科专家曾奇峰翻译成“60分好妈妈”,我感觉有点低了,“80分好妈妈”可能比较符合现实。
为什么心理学大师会只提倡“差不多的好妈妈”呢?原因是一个理想的好妈妈太容易迷恋于自我的完美,从而可能让孩子一辈子得不到真正的成长。孩子的成长必须来源于独立,而理想好妈妈是一个为孩子做好了所有事的妈妈,所以孩子一辈子都得不到独立。
孩子要能试错,能有空间自由成长,能走弯路,能走错路,能迷途知返,能破釜沉舟,能破土而出,能自成根系。孩子独自经历了这一切,才能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但是完美的母亲把一切都做好了,孩子就没有这样独立的路。
更为重要的是,理想好妈妈会下意识把孩子当作自己成绩单的一部分。
理想好妈妈心里往往有这样线性的对应关系:不够好的妈妈=不够好的孩子,特别好的好妈妈=特别好的孩子。因为有这样的公式,所以容易批判他人的教育,把别的孩子的不好都归咎于其妈妈,而与此同时,自己的孩子有任何不完美,也会归咎于是自己教育的不完美。于是,孩子的不完美,就成了她指责自己的理由。
区分一个妈妈是把孩子当作独立个体,还是当作自己的成绩单,就看她在孩子遇到挫折时的态度。当我们在生活里见到一个朋友遭遇人生滑铁卢,我们会心疼:“啊,你一定很难过!”或者努力想提供帮助:“我能为你做些什么?”换成是孩子考试没考好,把孩子当作是独立个体的妈妈也会同情和安慰:“很难过吧?我能帮你什么呢?”但是把孩子当成自己成绩单的妈妈会指责孩子:“为什么考不好?你怎么能考不好?”
于是,心里越是有“理想好妈妈=理想好孩子”这个公式,越是不允许孩子失败。
这会导致什么结果呢?换位思考下就能知道,如果我们工作中遇到同事排挤、项目失败,当我们满心失落向父母倾诉,希望获得同情和鼓励的时候,如果父母的态度是:“你怎么能失败呢?你怎么不会为人处事呢?我可不是这么教育你的!”我们会立刻感到自己像被推到了千里之外,从此可能再也不会和父母说心里话。
把孩子当作自己成绩单的父母,永远没法真的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事情。
一个人有成功的自由,也有不成功的自由。一个人有成功的可能,也有不成功的可能。只有不把孩子的成长当作自己教育的成绩单,一个妈妈才能站在平和客观的立场上,看待孩子的人生成长。
只有这样,才能给孩子松绑,也给自己松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