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时机不是最重要的,时机是唯一!
生活中我们永远在做一个“何时”的决定,比如何时跳槽、何时发布坏消息,何时上课,何时结婚等,不过大部分的决定都是靠直觉和猜测。市场上关于“如何做”的图书可谓汗牛充栋,而关于“何时做”的书籍却很稀缺。
《时机管理》就是教你“何时做”的著作,作者丹尼尔.平克是著名的未来学家、趋势专家,连续四次入选“全球50位最具影响力的商业思想家”榜单,是21世纪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商业思想家之一,被誉为商业界的“哥白尼”,他的代表作《全新思维》《驱动力》等曾掀起了商业思维变革的飓风,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时机管理》一书中,丹尼尔平克提出,时机其实是一门科学,它是一个多层面、跨学科的新兴研究体系,是关于人类生存状况的全新见解,并为更智慧地工作和改善生活提供有益的指导。看似我们只是做了一个简单的决定,其背后却是你生活经历、知识背景以及自控力等多项能力的综合。
1.时机管理首先是基于人的管理。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每天早上斗志昂扬的去上班,经过一个上午的忙碌之后,下午便开始发蔫,尤其是到了快要下班的时候,几乎已经接近崩溃的边缘,但回到家中之后,又开始活力四射地熬到半夜。这是种很正常的现象,不管你生活在哪里,你的情绪和状态都会像潮汐一样规律变化有起有伏,从高峰到低谷,再从低估到高峰。
人的认知能力不会在一天中保持不变,并且这种日常的波动比人们想象的更为极端。对于同样内容的一场考试而言,安排在上午参加考试的学生平均成绩,会普遍高于下午的;对于法官而言,临近中午快要午餐时候的审判,也会比平时更为严厉和苛刻。相对而言人们在早上的时候大脑最为清醒,这时候适合做出一些重要决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脑也会慢慢感到疲倦,从而丧失一定的耐心并增加偏见。
如果你想根据这个规律把所有重要的工作都安排在上午,还是要保持谨慎,因为执行特定任务的最佳时间取决于该任务的性质。对于复杂的需要大量罗辑进行分析的工作当然需要大脑保持高度的清醒和集中,但对于一些创造性的工作则需要思维的发散,这就是所谓的“灵感悖论”,也就是说当人的脑力不在最优状态是,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反而是最鼎盛的。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些天才总是给我们不在状态的感觉。
根据这些研究结果,时机管理师可以应用在日常生活的,其核心就是根据自己的作息类型和状态在波峰波谷的特点,理解面临的任务,合理的安排时间。
当然很多工作的时间点都不是我们自己能够控制的,例如作为一名医生总不能说上午可以做手术而下午就不上手术台了吧?事实也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下午的医疗事故发生率远高于上午的,后来很多医院的手术过程中,都会在关键步骤开始前设立“暂停”环节,检查所有的指令,防止出错,这种机制就是所谓的警觉性休息,其可以帮我们重拾专注,即使是在下午也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很多重大高危职业都会有这样的机制。
对于大多数职业来说,并没有这样别人在旁边监督并喊“暂停”的条件,但我们也可以通过“恢复性休息”来绕开低谷时期的危险。说起来也许有点老生常谈,那就是午睡一下,可以让你的下午恢复能量,但午睡的时间也不能太长,否则就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从睡眠惯性中恢复,25分钟是个不错的时间段。
2.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尽管时机管理并不是我们想象的单纯告诉你应该什么时候开始的学问,但不可否认起点在整个事情发展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会一直影响到终点。就拿大学毕业后的就业来说,赶上好的年份,或许闭着眼睛都能找到一个受益终生的工作,而如果赶上坏的年份,不好的工作选择甚至会让你一生落魄。
对于一天的时间选择也是如此,根据人们一天中不同时段的状态特点,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相关事项开始的时间。但尽管有时候我们可以自己选择开始的时刻,大多数时候我们并不能总是掌握和确定什么时候开始。就如早上上班的时间点,即使你是夜猫子型的人,在晚上才有旺盛的工作劲头,也没有办法对你的老板说晚上工作中午再去上班。
时机管理中有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如果你的开端失败了,可以使用时间地标开启新的起点效应。社会学家称一年中的第一天为“时间地标”,我们习惯于在这一天制定新一年的计划,例如开始健身,开始减肥,开始背英语单词等,但经过一段时间就会把这个计划抛之脑后,直到第二年的第一天。
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有意义的日期,例如你的生日,结婚纪念日,或者是新学期开始的日子等,总之在你的日历中总有一些日期会比其他日期更为重要,这其实也是我们重新开始计划的重要契机。就如你的新年计划虽然在第一个月末之后就失败停滞了,但你也有机会在你的生日那天重新捡起,这些时间地标其实是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心理账簿”。
3.中年危机并不是你一个人的战争
开始和结局都会让人们难忘,例如你的第一次约会,或者是和某个亲密之人的最终告别。但是中间的事情总是模糊的,甚至会慢慢被淡忘,最终从我们的记忆中消失。
但时机科学显示,中间点对于我们做什么以及怎么做会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因为我们的生活很少会是一条清晰的直线路径,而是充满了波折的过程。有时候我们会被卡在一个项目、一段感情或者一段生活中,其或者岂会消磨我们的热情,拖延我们的进度,或者其会激励和刺激我们,唤醒我们的动力。
从人一生的角度来讲,也会存在某个中间点。社会学家从“美国幸福感年龄分布快照”研究中发现,不管是什么层次和阶段的受访者,其在中年时期幸福感最低,大量的研究表明,无处不在的中年危机,其实是所有人都会面临的生物学特征。其实我们面对所有的事情都会尊选这么个U形模式的规则,就比如一个项目刚开始时,大家会情绪高涨,中间会慢慢松懈下来,到了快要截止的日期,又会全力投入其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们更容易在过程中敷衍糊弄。
理想主义者或许会觉得我们应该像打了鸡血一样把一件事情从头做到尾,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的,只有充分认识到这种低潮是无法避免并且只是暂时性的,我们才能够正确的做好时机洞察,将低潮转换为火花和动力。不管是应对中年危机,还是面临一个项目的中间点,将失败和低潮转为火花只需要三个步骤:首先要意识到中间点的存在并看到它;然后利用中间点提醒自己而不是放弃;最后是站在中间点上想想自己落后的地方激发动力。
4.结局决定体验
终点会悄悄地引导我们做什么以及如何去做,就如有的人会在临终前想着做点善事来弥补点什么,事实上不管是项目、经历、学期甚至人生的结局,都以4种可以预见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激活、编码、编辑和升华。
长跑时我们会在过程中感到疲惫无力,但快到终点的时候,总会加快速度冲刺一下。终点会激励我们采取更紧迫的行动,持有礼品券有效期为2周的人,最终将礼品券兑换的可能性会比持有礼品券有效期为另个月的人高出3倍;有截止日期的谈判比没有截止日期的谈判达成协议的可能性更大。所以给你的任务设置一个终点,更容易激活你的动力。
有的人做了一辈子好事,最后因为晚节不保而名誉扫地;有的人大半辈子行为不端,最后却因为良心发现而备受称赞。或许人生就是这么的不公平,其并不在乎你一生中贡献的综合,而会更看重于在最终你都做了什么。在心理学上,丹尼尔卡尼曼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峰终效应。终点的编码能力影响了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和随后的决定,但这种决定会扭曲我们的看法而忽略了全局,所以要警惕这种编码效应。
有一句歌词是“越长大越孤单”,我们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在逐渐成熟之后,我们就会开始编辑我们的社交关系,忽略一些不必要的人,将余下的时光和那些关系紧密的人共度 。当结局越来越接近时,不管是什么事情的结局,我们都会像削铅笔一样,刨去那些不重要的人和事,重新编辑人生。
“我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你想先听哪一个”。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先听坏消息,再听好消息,人们对美好的结局有着天然的偏好。这就像孩子吃巧克力的感觉,如果你告诉他这是最后一个,他会留在那里慢慢的品尝,并会觉得这是吃过的几个巧克力中最好的那个,结局会让你的情绪升华。研究人员发现,那些有意义结局的核心,是人类经历的最复杂的情绪之一:辛酸,一种快乐和悲伤的混合体。
面对终点的4种方式,揭示了人类存在的本质东西:最终我们要追寻的是意义。
5.一切都是时机
丹尼尔平克的时机管理并不是告诉你如何去抓住时机,而是要对你说,一切都是时机。不管是事情的开始、中间过程和结束,我们都有机会利用时机做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