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巧克力,你是不是本能地会将它和爱情联系到一起?巧克力的甜蜜丝滑是不是带给了你恋爱般的幸福呢?
这个不是错觉哦。研究发现巧克力里含有一种叫苯乙胺的物质,它可以提升体内多巴胺水平,让大脑感到兴奋开心。咦,那这和恋爱有虾米关系?因为恋爱也能刺激多巴胺的分泌哦<(▰˘◡˘▰)>。
那巧克力又是怎么来的呢?巧克力是由可可树上的可可豆中的可可粉和可可脂加工而成的(终于说完了~)。
可可树是一种生长在热带的锦葵科植物,原产于南美。具历史记载,大约在3500年前,美洲的玛雅人就开始培植可可树了。
早期的食用方式是将可可豆烘干碾碎,加水以及调料,调和成饮品。调料的选择依个人口味了,可以放蜂蜜或者鲜花,不过用得最多的居然是——辣椒(玛雅人的口味真特别)。可以想象,如此制作的可可饮品,那口感是相当苦涩啊。
或许你会问,他们不会加糖吗?不是不会,是没有。今天人类主要食用的蔗糖的原料——甘蔗是后来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的。不过,别看它苦涩,当时可可是贵族、士兵等群体才能享用的特供品,咱们平头百姓是尝不到的。
16世纪初期,西班牙人将可可树带回国种植。他们将这种饮品加糖加热后制成了“巧克力”,此后便逐步蔓延至整个欧洲的上流社会。
18世纪,巧克力的销售在欧洲大幅增长,也使它步上了茶叶和咖啡的后尘,开始被政府征税。没想到在严格征税的情况下,可可豆的走私贸易和假冒产品愈加猖獗。直到18世纪中叶,随着进口量大增和消费者队伍越来越平民化,政府才开始大幅降税,巧克力成为了普通民众可以享用的食物。
于此同时,人们还发明了「压榨法」,直接将可可豆中的油脂去除,研磨成粉末,将巧克力做成能“吃”的点心。
可可树只能生长在赤道附近的南纬20度-北纬20度之间的区域。所以现在只在非洲(占全球总量的68%)、东南亚(占全球总量的17%)和拉丁美洲(占全球总量的15%)种植。其中,非洲的科特迪瓦是全球最大的生产国,占全球生产总量的33%。
重点来了,可可和大多数规模化种植的经济作物不同,全球80-90%的可可都是来自普通小农户之手,而且基本位于农业技术不发达和经济贫困的地区。可可成熟后,经采摘、手工剥离、发酵和烘培等初加工后才被送到欧美等加工厂进行巧克力的生产。
由于供应链利益失调,农民所得份额极少,仅占巧克力售价的 6.6%。如今,在可可的生产地,可可的种植正面临着许多挑战:
贫困
种植可可的收入极低,大部分小农都陷于贫困状态。比如科特迪瓦的农民干一天只能赚50美分(折合人民币不足3.5元,年收入仅为1200多元),加纳的农民是84美分,远远低于国际贫困线规定的2美金。
管理
种植者往往缺乏现代农业种植和管理技术,也缺乏相关培训和技术支持,可可豆的产量无法提高,还透支了环境成本。
土地
全球产能饱和,为满足高涨的消费需求,种植者只能增加种植面积,不惜破坏保护区内的林地。
虫害
可可树十分娇嫩,容易受粉蚧和真菌影响,目前全球三大产区每年因虫害问题减产30-40%。
资金
连续耕作使得土壤肥力正不断下降,土地需要休耕,农户却因为缺乏资金补助无法开展休耕等环境修复工作。
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后,全球一些非营利组织开始开展环境和社会负责的可可产品认证。目前最为主流的认证有:公平贸易、UTZ、雨林联盟和有机可可豆。
这些组织通过设定生产和采购标准,规定了社会和环境负责的生产方式,还帮助农民进行农业实践和经营管理专业化的培训,使得可可的质量得以提高,农民的收入也增加了。
另一边,他们还宣传可持续的理念,推动巧克力生产商、销售商采购认证产品。在他们的努力下,认证可可的产品在过去几年得到大幅提升。
此外,世界可可基金会已经联合全球著名巧克力巨头推动了「可可行动」项目,支持和鼓励种植者,以保证可可豆的持续供应。
令人期待的是,今年年末,由欧洲标准化委员会和国际标准化组织联合推出的「可可的追溯和可持续生产标准」将正式生效。虽然它是一份企业自愿执行的标准,但也将帮助推动可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而作为一名普通的消费者,我们可以分享这个故事,并在平时采购巧克力时做个「有心人」,阅读一下产品的说明,选择那些带有「可持续认证」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