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中国作家,原名张乃莹,“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1942年因病逝世于香港。主要作品:《跋涉》、《生死场》、《桥》、《牛车上》、《旷野的呼喊》、《萧红散文》、《回忆鲁迅先生》、《马伯乐》、《呼兰河传》。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莹,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935年首次以萧红为笔名,出版了小说《生死场》.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1934年到上海,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小说《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呼兰河传》回忆录:1940年写于香港,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代表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无和生活画面,表达了作者对旧中国的扭曲人性和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茅盾曾说:“《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这不像之外,还有别的东西,一写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是萧红根据她儿童时的经历,以一个幼稚童真的小女孩视角描写他眼中的的世界,如诗如画,在她眼中的生活是这样的:“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⑥在这里的描述里颜色缤纷,白、黄、金、粉、绿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萧红的创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是以《生死场》为代表的,创作动机是积极乐观的。第二个阶段就是以《呼兰河传》为代表的萧红在病榻上所著的,创作思想是消极与悲戚的。正是由于萧红不同于常人的人生经历,在童年时期她是幸福甜蜜的而在长大后又深切的感受到封建落后制度的害人之处,并大力反抗所以才创作了具有战斗气息的《生死场》。《呼兰河传》是在她经历了三段失败的感情经历后,体会到人生的寂寞和孤苦以及病痛的折磨时对内心苦闷心情的宣泄与抒发。
1940年12月20日,萧红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完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作品通过对自己故乡的回忆,以朴素率直、凄婉细腻的笔调,真实而感人地再现了她童年时代东北农村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旧的传统意识对人民的束缚和戕害,表达了她对家乡人民苦难境遇的深切同情。同时,对旧风俗、旧习惯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呼兰河传》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是萧红又一部有影响的代表作。茅盾先生在序言中称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呼兰河传》的完成,标志着萧红文学创作已进入成熟时期。
分享几张照片给大家,这是在2013年,上大学时候的我去萧红故居拍的照片,在现在这个时代,看到当时陈旧的房屋和故事,闭上眼睛仿佛能回到那个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