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读书创始人樊登老师,原本是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过着为节目收视率焦虑的生活,后来他从《论语》中发现了读书的力量,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恰恰在8小时之外。那么,下班后,我们该不该走出舒适区?
我认为,是的。正如网上所说,八小时之内求生存,八小时之外求发展。
一、宝妈走出舒适区
我是一个职场宝妈。
2016年考研失败后,我选择了工作,和大多数人一样,上班时间认真工作,下班后吃了睡,睡了吃,偶尔逛街街、刷刷剧,过着碌碌无为的生活。
真正决定改变,是在我结婚之后,我发现上学的时候的努力奋斗的我丢了,反而来了个整天待在家里打扫卫生的家庭主妇,我的人生不应该是这样的。
1.加入樊登读书
走出舒适区的第一步,就是我在2019年10月加入了樊登读书,之后又加入了一书一课、良师雅集、精塾国学等。
每天下班回家,我的必修课就是听书听课。在这些课程和书籍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一句话是《论语·为政篇》中的“君子不器”。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君子不能只是朝着一个方向去发展,要做斜杠青年。而真正意义上的斜杠,不是上班做销售,下班做刷单,而是能够将兴趣爱好发展成自己的副业。于是我就开始了第二步的试水。
2.樊星电台亲子共读与社群运营
利用现在休产假的时间,我开始参加樊登读书的训练营,包括樊星电台亲子共读与社群运营学院。
我认识樊星电台的开心小花,是在黄静洁老师《做有格局的父母》训练营里。那时候,小花姐是我的助教。后来,报名003期樊星电台亲子共读,则是我看到了小花姐的朋友圈,同时,我是对阅读与家庭教育感兴趣的人。
有一天,Keⅴⅰn船长在群里接龙运营官报名。我抱着试水的态度,加入了点评组。
一开始,我以为点评很容易,其实也很难,严谨、多赋能、二级反馈、委婉地提出意见。十几天下来,在一鸣老师的带领下,我越写越精彩。
003期亲子共读结束后,我又报名了004期。这次,我做起了联络官,第一次进行了主题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我收到了大家的鼓励,勇敢地走出了第一步。
二、走出舒适区的意义
1.走出舒适区,遇到更好的自己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
中国晚清政治家、战略家,湘君的创立者和统帅,曾国藩,出生于普通耕读家庭,考到京城做官后,发现优秀的人太多了,自己在众多官员中只是无名小卒,于是日益精进,主动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加入优秀的圈子,养成了每天坚持散步、读一章书、记日记并让好友监督自己的习惯,才能成为我们心中的“曾大人”。
2.走出舒适区,为未来寻找更多可能
当你走出舒适区,人生的路上会有意外的惊喜。
新东方英语创始人俞敏洪老师,在回顾自己的大学生活时说,他在创办新东方英语之前,最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离开北大。如果俞敏洪老师一直留在北大,留在自己的舒适区,过着“四堵墙”里的平平淡淡的教学生活,就不会发现自己其实还可能有另一种人生。
3.走出舒适区,越改变越成长
一个人能够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意味着他愿意学习,愿意成长。
在《终身成长》一书中,作者告诉我们有两种思维模式的人,一种是固定型思维模式,一种是成长型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总是停留在在自己的舒适区,不愿意学习,不愿意改变;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则愿意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对工作、生活都时刻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成长得更快。
4.走出舒适区,实现副业变现
走出舒适区,实现副业变现。
科幻小说《三体》的作者,刘慈欣,本来是山西省的一名普通电工,因为爱好写作,突破了自己的舒适区,把写小说作为了自己的第二职业,甚至比本职工作赚得还多,实现了副业变现。
三、如何走出舒适区
1.找到自己的舒适区
走出舒适区,首先是找到自己的舒适区。
网络自媒体时代,朋友圈、抖音、快手,没事就想刷一刷,越刷越停不下来,这是绝大多数人的下班日常。其实,电子产品也不是一无是处。线上特训营、视屏号里的早教课程,都是不错的。我们应该做的,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利用好它真正的价值。
2.勇敢迈出第一步
走出舒适区,最大的难点,就是不敢迈出第一步,总是害怕失败。
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完美的事。不要惧怕失败,也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每个人的选择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3.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
改变思维模式,做一个终身成长心态的人。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发展得太快了,未来社会拼的是学习力,而不是一纸学历。第一,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比如每天读两页书;第二,遇到事情,换一种角度去思考;第三,跟得上时代步伐,不做停滞不前的人。
4.坚定信心,慢慢来
走出舒适区,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我们慢慢来。
坚定信心,不用着急,静等花开。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家庭的七个习惯》中讲过竹子的故事。也许一开始发展得很慢,终有一天,小积累会爆发出大能量。
最后,希望每个人都能遇到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