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一朋友在群里晒了一张她最近看书的照片。我点开图一看,还是《霍乱时期的爱情》。400页的书,她从8月份看到了10月份,还停留在第3章。
看着她的进度,我忍不住说了句:“还没看完吗?这样的速度,估计把前几章看过的内容都忘光咯。”她哈哈大笑,说:是。另一朋友跑出来,赶紧安慰她说:“消遣罢了,又不是要考试的。平常有空就翻开,就着喜爱的音乐,靠着舒服的椅子,翘起二郎腿,慢慢品味……”
相对我这位朋友的慢,网上有些人则是看书神一般的快速。某机构一培训讲师晒他自己的阅读书单,一年读了1000本书……天啊,1000本,平均每天读2.7本……
《如何阅读一本书》里有个观点:超快的阅读速度是引人怀疑的一种成就,那只是表现你在看一种根本不值得读的读物。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慢不该慢到不值得,快不该快到有损于满足和理解。
慢到2个月才看100多页,快到1天读2.7本,某种程度上这跟没看是一样的。
有人说:难道阅读就一定要这么功利性、目的性吗?生存压力已经很大了,我阅读就是消遣减压的。可是问深一句:果真如此吗?那些喊着要内涵、要知性、要优雅大方的人,你们的阅读目的真的仅仅是消遣吗?不把书中的理论化成指导自己行为实践的方法论,怎样内涵、知性、优雅大方?
日本独立创业者大岩俊之在他的新书《实用性阅读指南:把读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提到:在成年人的世界里,读书这一行为或多或少都是带目的性的。或许是为了实现目标和理想,或许是为了提升工作技能,或许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内涵,又或许是为了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等等。简单来说,你所说的要通过读书提升你的内涵,这就是你的目的。
可是现实中却很多人不会“读书”,要么读得太慢,要么读得太快,两者都付出了很多时间,合上书本后却发现什么都没得到。
那些读书达人究竟是怎么炼成的?普通人如何提高阅读效率,快速抓住重点,然后把书中内容付诸实践,把它转化成自己的能力?
《实用性阅读指南:把读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就是这样一本教你如何提高阅读效率、牢记书中内容,把知识转化成能力的书。全书只有5个章节,160页,是真正的“短小精悍”型的一本书。
1.集中精神有的放矢
自从我姐怀孕后,她逐渐滚圆的肚子天天在我面前晃。然后我发现一个现象:街上几乎全是大着肚子的怀孕的女人。而事实上,街上并不是真的那么多怀孕的人,只是我姐怀孕后,我有意识地去注意了怀孕这一人群,所以眼睛所到之处,就会有“哇,那么多怀孕的人”的惊讶。我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点了,所以变得很在意了。
读书也是一样的。如果你带着“目的”去阅读,有了主观意识的特别关注,注意力就会特别集中,当然就会特别容易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大岩俊之在书中提到这种方法在阅读商务类书籍特别有用。在一开始的时候,知道自己想从这本书得到什么,然后就会带着问题集中精神去查找答案。
确定读书目的后,怎样才能快速找到答案?
著名的“二八定律”是这样的:社会上20%高收入者占80%的社会财富。作者说此定律同样适用于读书。当一个人读书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知道:一本书重要内容只占整本书的20%,这20%最重要的仅有4%。所以,与其花费大量时间把书全部读完却什么都不记得,还不如一开始就集中精神去找出书中最核心那4%,然后反复阅读,提炼精华,这样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怎么去找重点?先把全书都通读一遍然后再进行二次阅读吗?其实不是的,因为如果你手上有一本600页厚的书,通读一遍之后发现,你并不想阅读这种类型的书,那岂不是浪费精力和时间?
有的放矢的第一步是先看序言、目录、后记。
因为序言是一本书的关键,它既要写得有趣又要写出重点。当我们把序言看完后,基本就能掌握整本书的概要、总结以及作者书写的初衷了。
目录是一本书的整体构成。它类似我们人的身体组成部分。无论高矮肥胖,我们都是由头部、身体、四肢组成的。一本书的目录起到的作用也在此。目录是一本书主要内容的全部概括。
不是所有的书都有后记。一般后记是再次对书的总结以及作者的感想,有助于再次理解书的主要内容。
看完这三点,你大概知道这三点的重要性了,它都能让你快速掌握书的主要内容,然后让你带着你的读书目的,最后确定那几个章节是你要重点阅读去找答案的,如此下来,即使是600页的大部头,你想要了解的内容可能只需要你去阅读其中200页。
不要觉得这样的读书方法会把书浪费掉了,商务类书籍,你找到你想要的信息,记住了这本书重要的20%,价值远比你把全书读完后什么都没记住大。有时候,学会果断舍弃书中不必要部分很重要。
2.学会做笔记,把知识变成自己的智慧
我家有个大书柜,装满了书,我有个宏伟的读书目标,就是一年读100本书。我从书柜的左边一直读到右边,书读完了,可是在写书评的时候,却常常是坐在电脑前2个钟,敲字不到200。
看的时候觉得很爽啊,可是为什么看过就不记得了呢?因为我从来不做笔记。
老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深切体会到这句话的好是在看《百年孤独》的时候。布恩迪亚家族百年七代人的关系和名字把我看得一头雾水,时常分不清谁是谁,不得已,只能在纸上一一画出人物关系图,顺着他们的关系和名字,把读到的内容重点写在旁边,读着读着竟然顺畅了,读完后整理架构梳理故事主线也方便了,我记得我读完的时候,思维导图上用得关键字特别精短,结构脉络分析一目了然。
后来读书的时候,慢慢学着去做笔记,画思维导图,久而久之就掌握了大岩俊之说的那“重要的20%”。
但万事开头难,做笔记新手必须要知道,在还没形成习惯之前,做笔记是一件很辛苦很耗时间的事,特别是做思维导图的那一部分,常常耗费几个晚上才能完成。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强调做笔记?因为在做笔记的过程,是一种让你自己迅速去抓重点和所需信息的训练,在这样的状况下你注意力会很集中,你的阅读速度会提高,你在整理信息的过程中已经反复阅读理解了,你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你顿悟了,书的知识与你的顿悟就形成了你自己的智慧了。这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你不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书本是为你服务的。
如果你还没学会,请一定要记得尝试去学做笔记,你会发现它的好处远不止这些。我想,这也是大岩俊之在《实用性阅读指南:把读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第二章重点强调做笔记的原因了。
3.用学到的知识指导自己达到目标
“指导”一词在百度词条的解释是:指点、引导。大岩俊之在书中给它的定义是:引出对方的潜能,促使其自主行动的沟通技巧。这这广泛应用在企业管理、职业培训和生活的各方面,但是人们似乎都忘记了,“指导”可以进行“自我指导”。将从一本书学到的内容,制定行动目标,而后去实践它不就是“自我指导”了吗?用学到的知识指导自己达到目标的人少,大部分是因为大家习惯了“伸手要”,而不是自己动脑子。
例如你在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你已经知道了如何集中精神有的放矢去找主要内容,然后通过做笔记的方式让自己牢记书中内容,问题是你有通过练习去读某一本书掌握这些技巧吗?
很久以前,在网上看过一句话:若知识不能转化为智慧,读书不过是攀登纸糊的阶梯。请记住:知识≠智慧,知识只是智慧最根本的构成因素。
从现在开始,把从书中学到的知识变成自己的智慧,然后用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去实现你的目标吧。例如你有一个在5年内赚到100万的目标。哇,100万,听起来有点吓人是吗?大岩俊之教了一个SMART原则,让我们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衡量我们自己设定的目标是否合理。
举个例子:用SMART原则分析一下5年内赚到100万是否合理。
SMART原则第一条:Specific,具体的。5年内赚到100万。明确我们要在5年内,赚到100万,而不是“我要在未来几年赚很多很多的钱”;
第二条:Measurable,可预见的。100万,5年,平均1年要赚20万,每个月要赚1.67万,而不是一年中你前10个月没有分毫收入,在最后2个月逼自己赚够20万;
第三条:Achievable,可达到的。每一个赚1.67万,假如你现在工作月薪4000,剩下这一万多,你需要靠做什么兼职去实现?有哪些能力可以帮助你?
第四条:Realistic,实际的。不要定1年内赚1000万这样的目标,假如你目前月入4000;
第五条:Time-bound,有期限的。“5年内”就是赚到100万的期限,而不是写下“我要赚100万这样的目标”。因为以一辈子80年来计算的话,你一辈子赚100万,只是维持基本生存需要,称不上是奋斗目标。
作者为什么强调制定目标一定要用SMART原则?一来为了避免以上情况发生,二来具体到每个月甚至每个星期的短期目标可以指引你一步一步实现整体目标,在行动的过程,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短期目标,寻找最佳路径,研究可行有效方法去填补目前实际情况与目标达成时的差距。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大步迈出去,将你脑海中知道的立刻化成行动去实践,你学到的知识才不会被浪费,你的知识才能转化为能力,你的能力才能帮助你实现你人生的各种目标。假如你有一个小小的梦想,那么请通过阅读可以提高技能的各种书籍去提升你的理论知识,然后通过整理知识体系,最后把它付诸实践吧。人生很宝贵,请把时间浪费在值得的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