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思考
维特根斯坦有句名言,“我的语言的边界就是我的世界的边界”,换而言之,语言决定思维。不得不说的是,拉丁语系的先天优势让西方在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简洁思维方面占尽先机,从而为西方近代的科技发展奠定思想基础。今天,我们需要学一门西方语言主要不再是为了沟通,因为未来的随身智能设备能轻松搞定这事;而是为了弥补中文先天缺陷造成的我们思维上的不足。也许你会问,那中文有强于西方语言的地方吗?当然有,而且会为我们在借用西方语言思维方式之后带来巨大的优势,那就是“想象力+数学能力”。
原文解读
研究历史的人都知道,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那就是为什么近代科技产生于西方而不是中国?关于这个问题,还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叫“李约瑟难题”。这个问题的提出虽然让国人有一种历史的尴尬与遗憾,但它却在某种程度上引导我们更进一步的深刻反思自身存在的缺陷,并指导我们在未来的发展中如何为科学进步创造条件。
之前的学者们大致提出了三点原因:
a. 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
b. 地理环境
c. 文化背景
站在今天的角度,原因“a”和“b”是永远无法证伪的假设。因为就算它们并未直接制约近代中国科技的产生,我们也不得不相信,它们会对“c”尤其是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影响,除非我们愿意把c完全归因于“命运”使然。不过今天,我们不想赘述原因“a”和“b”,而是想从语言的角度深挖一下,究竟一种语言对于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有着怎样的意义。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能理解全民学英文的价值和角度究竟在哪儿。难道就是为了和其他国家的人沟通?完全没必要,因为这个再过几年完全可以通过成熟的智能随身设备轻松解决。
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有句名言,“我语言的边界就是我世界的边界。”不夸张地说,自从人类有了语言,它就在方便人与人沟通地同时也极大限制了人思考的维度。不信我们可以尝试一下,我们能够在头脑中不通过语言来进行思考吗?是不是有点像佛学所强调的“悟”的境界?
我们知道,作为科技思想基础的演绎和归纳思维在古希腊时候就已经有了,比如“毕达哥拉斯学派”、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等。正是这些古老的理性主义思想从古希腊到古罗马再到整个欧洲的广泛和持久传播才为后来西方基于理性主义的科技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即使是在黑暗的中世纪,这种理性主义也并因为宗教的束缚而消失,只不过小心地潜藏起来而已。
反观古代中国,虽然我们不乏伟大的创造和发明,但并未由此产生总结性的思想,从而指导未来的实践。为什么呢?
我认为至少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始终未形成基于抽象思考的理性思维。换句话说,虽然我们在形象思维方面已经达到某种极致,像“意境”,但是在抽象思维领域却举步维艰,而这个思维问题的根源则是语言。比如,下列这些抽象的外来语都是源自欧美经由日本翻译之后传入中国的,“服务”、“组织”、“纪律”、“政治”、“革命”、“政府”、“党”、“方针”、“政策”、“申请”、“解决”、“理论”、“哲学”、“原则”、“经济”、“科学”、“商业”、“干部”、“健康”、“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法律”、“封建”、“共和”、“美学”、“文学”、“美术”、“抽象”....你能想象吗?没有这些词语,我们今天的语言和思维是不是会少一大块?
可是你要问了,为什么咱们中国没制造出这些词汇?这就不得不说说咱汉语本身的特点了。汉语是象形化的文字,而从西方文明发源地古希腊的希腊语到现代的欧洲各国文字,都是符号化的文字。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形象思维 VS 抽象思维】
中国有句话在西方人看来不容易理解,叫“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为什么?
象形化文字脱胎于实体,是某种实物的描述。这就决定了基于象形文字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被局限于形象思维。这类文字容易产生三个问题:第一,象形文字的国家很少对于字和词本身进行思考,因为它不过是在和实体的对照中发明出来的而已,缺乏对字和词本身思考的必要性;第二,当新实体、尤其是全新的实体出现的时候,只要有可能,我们更倾向于在原有概念基础上衍生,而不是创造全新的概念,因为全新概念会脱离在头脑中固化的形象而带来困扰,比如车、马车、汽车、火车或者公牛、母牛、水牛、小牛、奶牛,想想英文是怎么说的?第三,象形文字基于形体的特征难以自主产生抽象概念,所以才会有本段第一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意境”、“道可道,非常道”等之说。
古希腊的文字据说也脱胎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但是后来却进化为符号文字。什么是符号文字呢?就是文字和实体的对应关系是人造的而不是实际存在的。这些人造符号本身都是抽象的、和实体没有直接关系的,所以也就不难理解更多抽象概念的诞生了。举个最通俗的例子:“马”(古体的这个字就更不会有异议了)大家一看就知道是什么,如果有人用它来定义下面的动物一定会被人取笑,因为感觉不对嘛!可是“horse”如果一开始用来定义下面的动物呢?可能没什么问题,唯一的就是现在大家习惯不好改而已。
符号化文字相对于象形化文字,无疑对于抽象思维、批判思维的培养具有着天然的优势。
【抽象思维与逻辑】
我们可以继续刚才的例子。即使过了几百年,中国看到“马”这个字也不会想太多,因为和实物的气质实在是太像了。可是英文的“horse”却只是个人为定义的符号而已,那它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其他动物不能叫“horse”?我们该怎样定义它?它应该包含多大的范围?看到了吗?符号化语言自然而言就跑到逻辑思维的轨道上来了。还是那句话,连语言本身都是抽象的,那么抽象思维不过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罢了。
出于理解、定义、诘辩等的需要,基于演绎和归纳的逻辑思维产生便不难理解,而这两种思维也正是科学理论之基础。归纳可以根据见到的现象总结成言简意赅的规律,而演绎则可以根据规律更好的预测未来。如果预测未来出现了不精确,则可以基于例外情况再进行归纳,之后再去推理和演绎,如此往复。
结合到文字相关的偏艺术领域,比如诗歌,我们就能看出巨大的区别来。西方人更多地利用他们的逻辑来写叙事诗,因为叙事诗与逻辑思维强调的条理清晰最为契合;而中国古代抒情诗居多,因为抒情诗恰恰要借助于建立在形象基础上的情感来完成,因此如果说中国人更情绪化、情感化,我觉得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当然这也造成了咱们沟通成本的上升,毕竟,除了事实,我们需要照顾情感因素。
【西方语言“单词”带来的简洁思维】
中文作为象形文字,每个字代表一种实物,所以字数是空前庞大的;而西方语言作为符号语言,只要有一定数目的基础符号,排列组合一下就可以覆盖大部分的表达需要,因为本来每个符号的意义也都是人为定义的。这给中文带来了什么问题呢?我认为有两点:第一个是表达模糊;第二个劣势是繁琐。
表达模糊:比如,以字为基础单位的中文最开始标点符号极少。就算是现在,我们一句话究竟哪两个字应该连在一起表意,对于不是把汉语作为母语的人来说都是一个大难题,更何况我们自己有时都会搞晕。下面是小学生造句的笑话,但却很形象地说明了这一问题。而西方语言可是几乎不会出现这样问题的:
题目:欣欣向荣
小朋友写:欣欣向荣荣告白.
题目:天真
小朋友:今天真热.
题目:果然
小朋友说:昨天我吃水果.然后喝凉水
当然,这只是最简单层面的表达模糊。如果是深入研究语言学的人都知道,以“字”为单位的中文,之前因为缺乏对于词的准确定义,会造成很多是是而非的表达困境。这在工业革命之后追求效率的时代里,无疑会造成巨大的思维劣势。
表达繁琐:中文“字”是最小单位,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表达繁琐。大家知道,句子是以词为单位,那么站在西方语言的角度,让词的表达更精确无疑可以简化整个句子。而中文的词还要基于更小的单位,那就是“字”。这样一来,“字”、“词”、“句”的三体结构无疑会给我们简化表达带来更大的工作量。
【中文强于西方语言的地方】
那是不是咱中文对于近现代科技发展来讲完全是没优势呢?还真不是。我觉得优势至少两点:
想象力:这点不再赘述,因为这是形象思维和感性思维的天然优势;
数学:这点不是我发现的,而是来源于最近看到的一本书,[美]麦尔坎·葛拉威尔写的《异数》。其中谈到,为什么亚洲学生的数学能力普遍比欧美学生好?回答是,亚洲很多国家包括中日韩,数字的发音极为简单,这带来了记数和算数的巨大优势。想想看,从1数到10对于中国孩子多么简单?而英文的1到10数起来则困难得多,就更不要说更大的数、甚至加减乘数运算带来的难度差异了。
“想象力+数学”,这简直是创新社会思维基础的黄金二人组啊。如果我们再补上逻辑思维和简化表达这一课,那咱们的中文可就真是接近全面发展了。
我一直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大家去研究甚至精通一门西方语言,甭管是英语、法语、德语还是西班牙语。其实会不会说或者说到什么程度未来不怎么重要,因为随身智能设备未来能完美帮我们解决这个小问题。最重要的是,我们要通过语言的学习,深入地补足我们思维上的短板。这样再加上中国人的想象力和数学两个天生优势,我们在思维上就可以接近全面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