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一个人成长的因素,最主要的莫过于两样:智商和教育环境。
智商高、教育环境好的人,似乎就是上天眷顾的宠儿,天然享受着更多资源。如果你碰巧不在他们之列,而是一个智商一般、教育环境也不优越的年轻人,你该当如何应对这个世界呢?
分享一个我偶然间知道的人及他的故事,通过他,你或许就知道该如何应对了。
他被称为是“台湾互联网教父”,他成立了台湾最大的综合网络服务提供商PChome,也创办了台湾最大的女性购物平台Payeasy。
除了商业,他还集文学、艺术气息于一身:在香港《壹周刊》上开专栏评析全世界各种流派的侦探小说,创办台湾最大的出版集团城邦集团,操刀台湾《商业周刊》这样的顶尖财经杂志,在鼎盛时期的滚石唱片为伍佰、林强出唱片,甚至也是侯孝贤著名电影《悲情城市》的策划人、杨德昌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制作人……
梁文道在他的一本书上,甚至写下了这样的话语:
这些作品当然可以让大陆读者一窥XXX那百科全书般的知识配备与无线电望远镜似的敏锐触角,也当然能够略显这位绝代才子的蕴藉光华;我唯一担心的是,这就够了吗?到底要怎么做,才能让大陆读者明白:没有XXX,就没有今天的台湾?
这个人叫詹宏志,出生在台湾南部一个偏僻小镇。
从上面来看,不管是从商业,还是从著作,亦或是影响力,大抵都可以将他看成一个成功者。
你不禁想问:他一个出生在偏远小镇的人,如何能够成长到现在这样的呢?
有人这么评价詹宏志,或许我们可以将之看成他的成功秘诀:詹宏志他完全是凭借书籍的力量,从那个小小的角落走向了广阔的世界。
确实,詹宏志非常努力地尽可能地读书,哪怕是在读书环境非常差的情况下:
詹宏志生于1950年代的台湾南部小镇。在他成长的环境里,很多人都像他一样读书不倦,原因无他,只是因为大家除了读书之外没有其他的休闲娱乐。他回忆说,小时候镇上没有图书馆,只有一个小图书室,里面就放着三四个铁书柜,于是他就从第一排第一本开始看,一直看到最后一排最后的一本。“有时候,一本书只能在你身边放一个晚上,你不读,一辈子就再也看不到它了!”詹宏志介绍,当时南投的所有书店,都是靠他姐姐每周末去台中的书店进一次货,而姐姐从台中回来时通常已经是周日晚上了,第二天一早就要拿到南投书店去。于是,詹宏志下了狠心,强迫自己在一个晚上的时间要看完所有的书,不管是十本、二十本……“就算有二十万本,我都要在一夜间看完,因为你不看,第二天书就走了!”就这样,詹宏志常常把自己看到两眼红肿、流泪,还乐此不疲。
詹宏志不是一个死读书的人,当他遇到问题时,他会借助书籍的力量来指导自己前进:
詹宏志说他一直是个很自闭的人。“我很怕人多的地方,也很怕跟陌生人接触。我今天要去见一个工作上必要的,但不认识的人,总有很复杂的心理过程。至于开派对,更是让我痛苦不堪。”詹宏志举例说,以前在报社工作的时候,每当想到跑新闻要天天出去跟人打交道,自己就会坐立难安。“跟生意人打交道,他们会讲一堆高尔夫,讲去哪里玩,我没有话题可以用,就只能去找点别的东西。”
如果大家遇到这种问题,或许会去找老师学,或是上培训班等等,但詹宏志没有,他只做了一件事阅读。那时,他大量读面相书,于是别人就可以跟着进入詹宏志的话题,从而打开僵局。
这便是詹宏志阅读的出发点。“我是由于对人的畏惧,或者不善于跟人接触,才从书中找答案。”
就这样,每当詹宏志碰上什么不会的东西,都会觉得没关系,因为这世上总会找到相关的书。所以,他习惯用读书来解决工作里某一技能的困难,也就是凭借阅读,来帮助自己进入完全不熟悉的领域。比如,在詹宏志的出版生涯里,他原本只是个文字编辑,但是在远流出版社时,他下定决心从文字编辑跳到市场营销的角色。于是,他把台湾所有跟市场营销相关的教科书找来,四五十本都读了,所有理论在内心反刍,再试着在工作上验证。这个习惯到今天他还保持着,比方说出版社要搞数字出版,他就会找跟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相关的东西来读。他还感叹,现在工具更多,不一定是书,可以通过网络搜寻到很多文章。
看到这里,想必你也已经明白了。
作为一个智商一般、教育环境也不优越的年轻人,通过詹宏志的故事,我们能够看到这样一条较为清晰可见的实现路径——读书,我们所有的痛苦和困惑,都能从书里找到答案。
我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总是忽视书的力量,总觉得书本上的都是理论,都是别人的东西,与我何干呢。以前也总觉得凡事都要自己亲身经历才行,哪怕碰的头破血流。
而现在再看,则觉得这种行为多多少少有些愚笨:如果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何能够超过巨人呢?不管科学,还是哲学,莫过如是。
而书,就是前人们将他们关于这个世界的认识与经验无私地分享给我们。通过读书(或者类似的行为),我们实际上是站在他们的肩膀上看世界,如此一来,自然能够比较快速地、真正地成长起来。
一个智商一般、教育环境也不优越的年轻人,如果想更好地成长,那就多读书吧。
与诸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