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奉化区,有两个村庄,名字非常相似,一个叫柏坑村,另一个叫桕坑村。
这两个村庄不但名字相似,而且名字的来历也颇为神似,柏坑村,古时的溪坑畔,长满了柏树,因此而名柏坑;桕坑村,则因为溪坑畔多乌桕树,因此而名桕坑。
柏坑、桕坑,虽然名称非常相似,但是位置却南辕北辙,柏坑村隶属奉化区大堰镇,桕坑村隶属奉化区溪口镇。
名字过于相似,很容易搞混淆,最早时我还以为是同一个地方,我第一次到达溪口镇桕坑村时,问村民,柏坑水库在哪里?村民说,桕坑村没有水库,柏坑水库在大堰镇,远着呢。
柏坑和桕坑,不但名字相似,地理条件也近似雷同,柏坑村,县溪穿村而过,一村分两岸;桕坑村,剡溪穿村而过,同样枕水而居。
有山则名,有水则灵,柏坑、桕坑,都是美丽的坑。
桕坑,穿村而过的剡溪,发源于宁波市奉化区和绍兴市新昌县交界的剡界岭,一路有六诏、跸驻、两湖、臼坑、三石、茅渚、斑溪、高岙、公棠九处胜景,被称为“剡溪九曲”。桕坑,是剡溪九曲之四曲。
我已经专门发文推介过桕坑,本篇不再多述。下面就来专题说说柏坑村。
说柏坑,得先说说穿村而过的县溪,流经柏坑村,通常也称为柏溪。
县溪的主源发源于奉化区大堰镇大公岙村,与宁海分界处的秀尖山,海拔945米,誉为奉化第一尖,县溪就发源于第一尖之下,县溪流经奉化城区,称为县江。
奉化区在2016年宁波市区划调前叫奉化市,在1988年10月13日奉化撤县设市之前,直至唐代,长期为县治,县江因此而名。
县江流至方桥与东江会合,再到江口与剡江会合,称为奉化江,在三江口与姚江会合后为甬江。
宁波人通常把奉化区大堰镇大公岙村、柏坑村一带称为甬江源,其实从严格的地理水文角度来讲,甬江的真正源头是剡江的主流晦溪之源,晦溪,现在称为明溪,发源于绍兴市嵊州市北漳镇的董家彦村。
奉化江、姚江、甬江,此三江是宁波市的主要江河,从地缘情感角度,奉化区大堰镇大公岙村、柏坑村一带称为甬江源,宁波人并没有太多争议。
2005年11月,当地决定开发甬江源旅游资源,邀请著名作家学者余秋雨先生题写了牌名:“甬江源”。
现在,嵊州市北漳镇董家彦村有古老的“甬江源”石碑,奉化大堰镇有新写的“甬江源”标牌,出现了两个地方都有“甬江源”的状况。
流经柏坑村的柏溪上游有著名的柏坑水库。
柏坑水库建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在肩挑手提的时代,大堰人民历经十年才建成了柏坑水库。
柏坑水库的大坝,内凹结构,一度号称浙东第一双曲石拱坝。
水库坝口看似较小,如果能乘船进入库区,则有漫游三峡之感,因此有“小三峡”之美称。
美丽的溪流,润育了美丽的地方。
柏坑村,位于柏溪两岸的两山夹峙中,特殊的地理环境,成就了柏坑村的山水风情。
柏坑村民主姓王,据载,王氏源始于山西太原,其中一支秦汉时迁至山东琅琊,晋代时,山东琅琊王氏分支又迁往浙江绍兴。
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就是从山东琅琊迁至绍兴的王氏一脉,王羲之晚年曾一度隐居于奉化溪口镇的剡源一带,成就了六诏不见的典故,也成就了溪口镇的六诏村地名。
王羲之七子一女,家族不断繁衍扩大,唐朝中期时,其后裔分居到奉化境内。
唐朝晚期,王羲之后裔王敬玘出任明州刺史,官至银青光禄大夫,唐末乱世,王敬玘晚年隐居柏坑一带。
王敬玘生于公元836年,卒于公元905年,被公认为奉化大堰、万竹等地的王氏始祖,至今1100多年。
1941年4月20日,宁波沦陷,日军首先向奉化进犯。4月23日下午,日军侵占奉化县城,国民党奉化县党部等相关机构曾迁至柏坑避乱。
柏坑村靠水而居,现存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规模庞大,古戏台、祠堂、廊桥、亭台楼阁,交相辉映。
村中一百零八间走马楼、白阊门等都是值得观摩的人文旧迹。
靠水而居的柏坑村,人文历史底蕴丰厚,自然环境风光宜人。
2005年6月,时任宁波市委书记巴音朝鲁到柏坑村视察时,题词:一江清水送甬城。
节假日休闲旅游,何必远道去景区。
没事的时候,到乡下去走走看看,其实也是非常美好的事情,不堵不挤,风景还那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