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枯竭是个什么鬼?
枯竭是一种干干的,涩涩的感觉,生命力就像缺了水和阳光的太阳花,没有向上的动力,展开的热情,看不到希望,一天天地走向枯萎。
今天是星期一,有多少人是被你的理想唤醒,自动自发精神抖擞地奔在上班的路上?
我想大部分人都是艰难地睁开眼睛,不得不强打精神,带着一身的疲倦和满心的不情愿,在路上买点早餐,匆匆忙忙赶往公司。
甚至有些人,一早在床上搜肠刮肚地想不去上班的理由,推迟出门的时间。即使硬着头皮走出家门,可满脑子想的都是,要是不上班该多好。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人们对工作失去了热情?仅仅是因为周末玩的太累而导致的星期一综合症? 好像也不尽然。
不想上班的原因有很多,但背后的原因大都与职业枯竭有关。
2
美国心理学家贝弗利·波特说:典型的职业枯竭是,你有工作能力,但却丧失了工作动力。
常见的表现包括:觉得工作索然无味,毫无意义;觉得自己筋疲力尽,已经油尽灯枯;厌倦工作,缺乏明天去工作的动力。
贝弗利·波特将职业枯竭称为“职业抑郁”,因为和抑郁症患者一样,陷入职业枯竭的人会有深深的无助感。
看看,这些症状里,你符合哪几条,还是条条全中?如果在工作中有了上述表现,那就是说你的职业面临枯竭状态,没有动力工作,更谈不上创造力和热情。工作只是你谋生的工具,看在钱的份上,忍着。
我在工作第一个十年的时候,出现了职业枯竭的状况。
那时我已经做了八年的财务工作,同时还兼了两年的总经理秘书。财务也好,秘书也罢,工作已经驾轻就熟,没有任何挑战性和新鲜感了。但是工作稳定,收入尚可,压力也不大。从各方各面看,对一个女孩子来说,都算是不错的一份工作。
而我呢,却越来越不愿意上班。每天早上起来,就变着法地想着请假,怎么可以不用去上班或者晚点去上班。那时不用打卡,单位管理也松,我只需打个电话给公司请假就行了。
有时早上起来,想着要去上班,就觉得心情特别不好,莫名地忧郁,觉得上班真的是好无趣。连我自己都觉得自己很奇怪,为什么大家看上去很好的一份工作,我却总想放弃它?那时主动辞职的还不多,何况工作也不错,自己又没有出什么差错,没有理由要辞职啊。
有那么一两个月的时间吧,我真的是陷入了郁郁寡欢的状态,一想起上班就难受,好像谁逼着我去做我特别不喜欢的事情似的。就算是上班了,也觉得特别没有意思,坐在办公室里,有时莫名其妙的想哭。
再这样下去,我的整个生命力都沉陷了。有一天我终于下定决心,必须做出改变。于是我开始看报纸招聘信息,打算找新的工作。
不过后来我又放弃了换工作的想法,从一个公司到另一个公司,还是要准时准点上班,想想就不爽。于是我做了一个当时外人看起来疯狂的决定,裸辞回家,不工作只休息。休多长时间也不知道,反正就是不想干了。
这就是我第一次遇到的职业枯竭。
后来我休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眼看着卡里的钱也不多了,才又找工作上班。不过,那时的工作状态已经完全不同,新的工作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却也带给我新的激情。我的创造力和工作热情又一次被激发起来。
3
美国心理学家贝弗利·波特认为,导致职业枯竭的原因可以归为两类:习惯化和无助感。
习惯化是指一个人日复一日地重复同样的工作程序,最终被厌倦击倒。
我第一次出现的职业枯竭的原因,就是习惯化的问题。
因为那份工作和周围的环境我太熟悉了,熟悉得就是一日一日地重复。没有新的挑战和问题需要面对和解决,大脑也不需要开启创造模式去应对。无聊厌倦最终蚀锈了我的斗志和激情,让我觉得生活没有希望,工作也没有未来。
心理学有个定律:各种事情带来的刺激度,都是在初次刺激时的兴奋度最高,兴奋度逐步下降,如果后来陷入了简单重复,那就会带来厌倦。
厌倦就会消蚀热情和动力,让人丧失工作的乐趣,变得毫无生气,处于生命力枯竭的状态。
无助感 是指一个人觉得丧失了对自己工作的掌控感,觉得是领导、对手或其他外界因素控制了自己的工作进程和收益,从而失去了工作动力。
波特说的无助感问题,其实就权力空间问题。当一个人彻底失去权力空间,在自己的工作中没有话语权和掌控感,在工作中沦为其他人意志的执行者时,就会彻底失去热情和创造力。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一个人的工作热情并不是“消失”了,而是转变成了对自己的攻击,原本的热情和创造力等这些正面的生命能量被压抑,因无法对外改变而变成对自己的攻击,因而呈现出一种负能量和灰色生命力状态,比如抱怨、消极怠工,被动和无助等。
在工作领域,权力空间是一个很根本的事情。如果老板权力意志太强,就容易导致员工失去创造力和热情。
在被枯竭前,枯竭者和上司们进行过各种抗争。但抗争一次次失败,本来很积极的人也会陷入“习得性无助”,认为无论怎么做都没有用。一旦养成这个意识,员工就会觉得无论自己怎么争取,都无济于事,不如干脆什么都不做。
什么都不做,是一种消极自由,是一个人在彻底失去权力空间时,对自己做的一种自我保护。在有选择空间的情形下,一个人不必让自己陷入到这种状态。
4
关于无助感,习得性无助,我想大部分职场人士,尤其是中层以下职位的人,感受非常深刻,也会有更多共鸣。
大部分职场人士在工作之初,都想在自己的岗位上和权力范围内能够施展拳脚,有所作为。但是现实往往事与愿违,很多时候,自己的权力空间被侵犯、挤压,甚至吞没。虽曾经反抗争取,但在权力等级森严的体制内,能够改变的可能性极小。因而久而久之,就有了习得性无助,消极的自由和职业枯竭。
我非常深刻地记得上家公司我的香港经理经常说的一句话:做多错多,不做不错。他已经在那家公司服务了快30年,仍然有这种无助感。
很不幸地,我第二次离开职场,也是因为这种因“无助感"而造成的职业枯竭。
当时的工作,我还是有一定的权利空间的,有明确的工作指责和自己的一众属下。可是我的上司控制欲特别强,表面上说,这件事你来做主,给他结果就好了。但是在最后决策的时候,我们的想法和建议总是被他全盘推翻,即使是按照他的要求做出了的方案,他也随便就否定了,还经常不承认之前他就是这样要求过。
反复无常的情绪,变幻无常的想法,经常让我们无所适从。在他那里永远没有稳定的东西,什么都是随时变化的。我们的努力和付出的时间经常是白白浪费的,特别有挫败感和无力感。有时他还会越过我对本属于我职责范围内的人和事,直接发号施令。
这样的局面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我觉得特别难做。自己作为的空间被挤压,老板的意志几乎就是一切,每天的工作如履薄冰,完全失去对自己工作的掌控感。大家长式的管理方式,只有顺从,抹杀自己的意志才是最终出路。
在经历了一番痛苦的内心挣扎和思想斗争之后,我还是下决心放弃当时看起来待遇优厚,工作稳定、看起来高大上的这家公司,让很多人大感意外。
我最终选择放弃,是不想让自己的生命活力在那里继续枯竭,活的毫无生气。我选择遵从自己的内心,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离职后的这几年,虽然失去了所谓的”稳定“,但我真正成了自己生活的主宰。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充满热情与活力地活着,创造者自己的人生。新的生活里有更多的挑战,但我也惊喜地发现了自身的更多潜能。
如果问我,什么时候你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最满意?我可以肯定地回答你:是现在,我自己成为自己生活的”老板“以后。只有自己驾驭的人生,才有主人的掌控感和安全感。
5
那么,面对职业枯竭带来的心理无助感和对工作的厌倦,我们该怎么办呢?
对于由于简单重复的习惯性而产生的职业枯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1、不想放弃现有工作的前提下,从现有的毫无挑战性和热情的工作里,找到可能激励我们的新的东西。
比如可以和领导申请去做更为复杂或没有做过的职位,或者申请在现有工作里有更大的话语权。
2、如果以上需求得不到满足,可以换一个新环境。找到一个比现在更高一点有挑战性的职位,或者完全不同的职业,这将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刺激和动力。
对于因权利空间受到挤压和侵入而产生的职业枯竭感,如果可以忍受这种被剥夺而带来的无助,就将继续被压榨和失去自我,变得更为麻木不仁。
如果不甘心自己这样,还想保留自己的生命活力,那就几乎只有一条路:离开,寻求新的机会。虽然离开的结果不一定会变得更好,但至少多一种可能性。
在任何情况下,能够遵从内心,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都会激发生命的活力和热情,都是最值得提倡和赞赏的。即使这样做的代价可能非常大,也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走出去,并承受这种放弃稳定的代价的。
只有这种在自己天赋指引下,将兴趣和工作、生活结合在一起的人,才不会有枯竭感,一直处于创造的热情中。
做自己生活的主宰,创造自己的生活,虽然可能艰难,但那种真实地脚踏实地的感觉,真的是棒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