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武夷岩茶的简介,建议收藏!

上者生烂石,石上出岩茶


武夷岩茶是产于闽北武夷山岩上乌龙茶类的总称,主要品种有大红袍、水仙、奇种、肉桂、名丛等。其中,最为名贵、品质最优的就是大红袍。


山场,品质所系

喝岩茶,必论“三坑两涧”。

三坑两涧即指武夷岩茶的山场。山场是茶园坐落的地理位置,可细分到山头、坑涧,以至同一座山头不同朝向,同一道田垅左边右边,所生长茶叶的品质就差异极大。

区分不同的山场是件很难的事。武夷山景区70平方公里内为正岩区,其他地区为半岩区。一般来讲,半岩区内离景区越近,山场越好,茶叶品质也越好。正岩区内,越核心的山场越好。市场上流行的“三坑两涧”的说法,即指武夷山风景区内的核心区,狭义的是指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和流香涧、悟源涧等地。

真正产自“三坑两涧”的茶数量并不多。以牛栏坑为例,记者在武夷山采访了解到,牛栏坑茶园归当地茶农所有,每年产量也就1000多斤,而且大多并没有流入市场。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武夷山市茶业同业公会会长、武夷山市岩上茶业董事长刘国英说,武夷岩茶核心产区是广义上的三坑两涧,在三仰峰东南侧,以天心岩为中心,大红袍原产地“九龙窠”皆涵盖在内。

武夷岩茶生态复杂多样,地域特征突出,不同坑涧之间的茶差异细微,即便是专业茶人也难以完全把握,所以一般人更难以分清某坑某涧的区别。只要从工艺特征和品种特征上辨识,区分正岩和半岩就够了。

独特的岩骨花香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就武夷山的茶树生长条件写道:“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暗示了武夷岩茶特有的花香岩韵的来历。

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孕育了武夷岩茶一种有别于其它茶类的“岩韵”。常喝岩茶的人,一般会用“香、清、甘、活”4个字来形容那种独有的“岩韵”。那么,究竟什么是“岩韵”?

2006年颁布执行的国家标准《GB/T18745-2006地理标志产品武夷岩茶》中规定:“武夷岩茶是指在武夷山市范围内,独特的武夷山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选用适宜的茶树品种进行繁育和栽培,并用独特的传统加工工艺制作而成,具有岩韵(岩骨花香)品质特征的乌龙茶。”可见,在国家标准中,岩韵是指岩骨花香。

武夷山茶叶科学研究所老所长陈德华在《武夷岩茶(大红袍)研究》一书中指出:“如何理解岩韵的含义,可以冲武夷岩茶原产地的特殊生态环境来解释。其结果是:岩韵——岩骨花香——地域香——武夷地土香,即岩韵——武夷地土香。”

茶界名宿叶启桐先生进一步解释:“岩韵是武夷茶在武夷山特有的碧水丹山环境中,经传统的栽培、制作工艺加工而成的一种味甘醇厚、甘留舌本,回味持久深长的感觉。”

已故百岁茶人张天福认为:“所谓武夷岩茶的岩韵,似费解释,但其品质特征具备以下三个内容才能体现出来:第一,品种香显(如水仙、肉桂)。第二,茶汤也有这个品种的香气,即香味相结合。第三,品饮后有回味(喉韵)余韵犹存,齿颊留香。”

不可复制的制作工艺

武夷岩茶备受世人推崇,除了有赖于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适制乌龙茶的品种资源外,还应归功于其独特精湛的制作工艺。

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源于明末,成于清初,经历了千余年历史的技艺传承。传统制作流程共有10道工序,环环相扣,不可或缺。对茶质起关键作用的萎凋、摇青、做青、双炒双揉、焙火等工序,更是需要高超的技能。

采摘


萎凋


做青


杀青


揉捻


初焙


簸扇、凉索、拣剐


复焙


分筛


归堆


炖火


装箱


摇青是岩茶初制过程中特有的精巧工序,其特殊的制作方法形成了岩茶色、香、味、韵及“绿叶红镶边”的优良特质。武夷岩茶的摇青过程十分讲究,必须根据采摘茶青的老嫩程度与不同品种,以及当时的气候、温度、湿度,采取适当措施,俗称“看青做青,看天做青”。

摇青时,必须使青叶在筛内汇成螺旋形,上下有序翻滚、跳动。使叶与叶、叶与筛相互碰撞、摩擦,使茶叶细胞组织受伤,促使多酚类化合物氧化和发酵,促进岩茶色、香、味的形成。

每一次的摇青间隔约一小时,期间还需要根据茶青的实际情况作出调整,整个摇青大概需要6~8次,历时约6~12小时。不过也恰恰是这种辛苦,才能最后成就武夷岩茶的“岩骨花香”。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能跻身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于其具有不可复制性。“看青做青,看天做青”、“两晒两晾”、“低温久烘”等技艺,依赖于大红袍独特的生长环境与原料的地域性,与武夷山脉地理地貌,以及特殊的土性是分不开的,在武夷山区域外无法应用。

岩茶的典型特征

福建闽南、闽北两地的乌龙茶外形不同,闽南的为卷曲形状,闽北的为直条形状,都带有光泽度。外观比较粗散、粗松、不紧结、无光泽,颜色比较暗、失去鲜活的茶叶属于中下品。同时,还要看外观是否整齐均匀、洁净无杂物,有无茶梗、茶片、茶末和其他物质。用手抓一把茶叶掂一掂,感觉茶叶轻重, 重者为优,轻者为次。

就武夷岩茶而言,外形条索肥壮、紧结、匀整,带扭曲条形,俗称“蜻蜓头”,叶背起蛙皮状砂粒。冲泡后,汤色橙黄,叶底匀亮,边缘朱红或红点,中央叶肉为黄绿色,叶脉为浅黄色,耐泡。假茶开始味淡,欠韵味,色泽枯暗。

适宜人群和功效

各类茶叶都有不同的适宜人群。不分体质喝茶,有可能带来一些不适症状。

比如,绿茶富含茶多酚和咖啡碱,对胃有一定的刺激性,肠胃较弱的人应少喝绿茶,特别不要空腹喝,否则可能出现“醉茶”现象。这类人可选择暖胃的红茶,或在茶汤中加入牛奶、红糖。花茶适宜女性饮用,特别是处于经期前后或更年期的女性,饮用花茶可减轻烦躁。普洱茶经过发酵工序后,茶性温润,可去油腻,适合爱吃肉的人饮用。

武夷岩茶、铁观音等乌龙茶有较好的降血脂、助消化功效,还可在熬夜时饮用,能提神、解乏。

另外,很多茶友们认为喝了岩茶容易上火,真的是这样吗?《本草纲目拾遗》记载,诸茶皆性寒,焙火发酵能驱除寒性,但不至于生热上火。烘焙过的武夷岩茶,放置一段时间后,火气会逐渐散去,性质温和,就不会存在上火的情况发生。而放置多久再喝,则取决于焙火的程度。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0,045评论 5 46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4,114评论 2 37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7,120评论 0 332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3,902评论 1 272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2,828评论 5 36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132评论 1 277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590评论 3 39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258评论 0 25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408评论 1 29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335评论 2 31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385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068评论 3 31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660评论 3 30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747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967评论 1 25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406评论 2 34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1,970评论 2 34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