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的一切”。 读书是教师的立身之本。一般说来教师读书的理由有三个:为教学、为自身、为学生。为了“教学相长”必须“读书破万卷,教学如有神”。读书能够丰富我们的精神、气质和品性。教师相对于学生而言,是知识的播种者、智慧的促生者、心灵的塑造者、道德的引领者,教师怎么能不读书呢?
今天,我想说的是读过书的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适合他们自己的“生命方式”。
作为教师,我所认同的最好的教育,不外乎能帮助每一个孩子,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我们都知道,自然是孩子的天性,自由是孩子的本性,如果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和本性,就等同于扼杀了孩子成长的活力和动力。教育,就要让孩子懂得要从事着自己喜欢的事情,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换而言之,就是带领每个孩子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生命方式”。
毋庸置疑,当一种生命方式不适合这个生命的时候,这个生命应该充满的活力和激情就会荡然无存,而这种感受,只有生命的主体,也就是这个人才会知晓。写到这里,我又想起班级角落里那个独自“蜷缩”在课外书中的小旭。这是一个能够让各科教师无语的孩子,智力还不错,对上课不感兴趣,整天最愿意做的事就是看课外书,好像那里是他能够得到乐趣的唯一途径。要给他一种什么样的生命引导呢?我一直在思考在寻找,可是用到他身上效果却是微乎其微的,想想就非常痛心。
对一个孩子来说,家长过分的溺爱、外界环境的频繁干预、父母与老师过度的保护,都会导致我们的孩子有诸多方面的无能为力。况且复印机式的教育和从前的填鸭式教育一样,时时消耗着孩子们的诸多精力,限制了孩子对生命方式的自由追求。
为了孩子,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既然不一样的教育会决定不一样的结果,那么未来世界的主宰者应该是什么样的人呢?我们的教育要为这个社会输送什么样的人,打工仔亦或是优秀的高级打工仔?
现实生活中,被教师和家长所承认的人生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我曾经这么度过人生,并且我对自己很满意,我就要把这么宝贵的人生体验,都教给你。另一种是我曾经没有度过的人生,现在感到后悔遗憾,觉得如果那样的话我会很幸福,你应该学习我没有学到的,过着和我不一样的人生。
有些孩子的原生态家庭环境,从其一出生就决定了他们的生命方式,孩子成年后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同样有些孩子,渴望做大人们所厌恶的事业。无论哪种方式,请尊重每个孩子的内心感受。因为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内在需求。并且大多数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很乖巧,有的孩子很霸道,有的孩子很敏感,有的孩子很任性。无论要给予孩子怎样的教育,都要考虑到这个因素。让他们懂得今天的改变,会决定明天的收获。
理想的状态,是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教育方式。可是,这可能吗?我认为是可能的。老师,会根据这个孩子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教育。在这种教育方式之下,每个孩子都会发现自己比别人做的好的地方,同时也会发现自己有不如别人的地方。每个人都可以帮助别人,也需要向别人学习。我认为,这种教育在方向上是对的。因为它尊重了每个孩子的成长。适合这个孩子的教育方式,对于这个孩子的生命,就是最好的。
如果老师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那么没有任何一个孩子是优秀的;如果老师用发现的眼光去看待,那么没有任何一个孩子是差等的。对一个孩子而言,最不应该的,就是过早地、蛮横地、强迫地给予孩子某个标签。无论这个标签是“差生”还是“优生”,都是不恰当的。
在现在的教育环境下,我们能够做很多事情,让孩子相对自由的成长。我相信,有了孩子的需求和家长的支持,你多做哪怕一点,孩子就会受益很多。而我们的学校、社会和每个家庭,其实都应该为个性化的教育,积极去努力。
在平凡的工作中对教师的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继续学习的紧迫感也 越来越强,对读书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教师如果不能及时进行观念的更新,不注重知识的储备和积累,不注重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不注重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的确很难适合现代教育的需要。只有不断的读书,不断的思考,不断的实践,才能在胜任工作的同时。也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师不应该自甘平庸。做一个好教师吧,结合本职工作去读一些专业书;为了自己的生命价值的提升去品品书味;让自己的心随书中的崇高而感奋,被书中灵秀的诗意与哲理所折服;接受真善美的洗礼,提升自己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