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拖了将近4个月,才看完的书。原因是一开始看到上半部分,手头上有一些需要交稿的书,便把这本不是很急的书搁置了下来。这并不代表这本书没有吸引力,反而因为搁置,心中一直惦记着。葛亮大约是源于中文系出身,字里行间都浸润着深厚的文字功底。我很喜欢书中风雅别致的修辞,让我想到书中一样有底蕴的民国时代。
看完葛亮的《北鸢》,让我有一些释然,原来单看前半部分也可,后面的纠葛相对于前半部来说,有点突兀了。当然,大部分的故事构造,凤头大于豹尾。《北鸢》是以民国末期和抗战时期为背景,以冯家和卢家为两大主线,展开一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相对于冯仁桢和卢文笙的爱情,前面的铺垫和留下的暗喻,和后面的执手相对,我更喜欢还没有捅破纱窗的前者。一对恋人,遥遥相望的朦胧美,更大于日常琐碎的猜忌。不过书中这两位主角的情感并不算特别强烈。
当然,《北鸢》不仅仅是一部爱情故事,爱情只是其中的一条线,更大的骨架是穿插在两代人身上的家族命运史,“鸢”,亦称作“风鸢”,风筝的意思,而这故事里的人,如同天上飞行的风筝,鸢在天上飞,始终有一根线牵着它。文笙擅自离开家去往战场,最后又被带回昭如身边。他做了一回鸢,做了一回自己,做了一回想做的事情。最后慈母手中的线收紧,无奈回到原点做个孝子。在动荡不安中,每个人的命运如同天上的风筝,漂浮不定。
卢家这边,家睦和家逸,截然不同的个性,一个是儒商,一个更倾向于市侩。到了下一代卢文笙,幸而他得昭如的传承,成为另一个家睦,他的忠义和孝,他是昭如收养的孩子,从小就不善言辞,用眼睛感知周围的一切。仁桢亦然,她介于大姐和二姐之间,大姐的懦弱和二姐的刚烈,她刚好融合了母亲的沉默。她和卢少爷第一次见面,遥遥相望,到后来的重逢,他们在彼此眼里能读懂彼此的心思。
昭德死了以后,后面的故事构造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但是整体的宏观框架还是在的,即便是卢家和冯家一日不如一日,但是人还在。书中有这么一句话:人大了,规矩还在。即便是世事变迁,但是老祖宗的传承还在,规矩依然在。这大概就是“老守旧们”的守护,他们守护的不是迂腐,而是一种固执的坚持。冯家人对日本人的抵抗,卢家对朋友的忠义,这些东西是时间抹不去。
葛亮的《北鸢》以昭如收养文笙开始,到收尾处,文笙和仁桢收养友人的遗孤,这大概暗示着新的故事又在续篇。国没了,家没了,每个人的命运随着时代的洗礼,开始命悬一线。山河收复,尘埃落定。故事由小及大,又因大家到小家,这里面一个个故去的女人,一个比一个令人怀念:昭德、仁珏、言秋凰,均为抗日而魂归,令人唏嘘不已。活着的女人,最喜欢的是昭如和慧月,在她们身上,扛着家族的沉沉浮浮,但凡只要有一线生机,她们不怕大风大浪,依然在空中,沉稳着,守护着,不偏不倚。
葛亮的《北鸢》构图庞大,细致入微,刻画的人物从主到仆,从老到小,栩栩如生。虽然后期的处理有一点刻意为之,仓促收尾,但是整体结构规整,透过他的文字,能看出这是一个用灵魂写字的人,而这里的人物也有是他自己祖辈的印迹,类似《红楼梦》的构思,小人物裹挟在大背景的运势中,仁桢和文笙都有自己的顺势,也有自己的那根主心骨。正是这些“迂”和“腐”,才是那个时代的亮点。浮躁和轻易改变的东西太多,而“迂”是一种近似灵魂性的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