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对王维这位盛唐时的大诗人,我感觉并不陌生。从小到大,在那些水样流过的日子里,王维的诗歌从未离我远去。
童年时和伙伴们一起赛着背诵《山居秋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的是博得师长的一声夸奖;少年时学习《使至塞上》,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描绘的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所倾倒;工作后,也曾带着孩子们赏读他的诗,感受其“诗中有画”的美好意境。
可是当我提笔想写下关于他的文字,想写出自己的读诗感受时,才发现自己对他了解得太少了,只局限于那几首诗。于是重新静下心来,潜心研读,又查阅了不少的资料,才感觉王维的形象在自己的心目中渐渐明朗起来,对他的诗也有了较为深入地理解。
王维这位中国文学史上的艺术全才,有着很高的艺术天分,正如苏轼评价的那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早年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九岁时就会写文章。青年时代的他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心想要报效国家,这一时期他写了不少充满豪情壮志的边塞诗。可是入世为官后,仕途中两次被贬,后又成为附逆者再次左迁,使得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虽然晚年的他已官至尚书右丞,但内心依然想着超脱尘世,归隐林泉。
可是他终未弃官归隐,儒家的“济世”思想使渴望隐逸的他,无法决然地归去。好在四十岁后的他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倒也自得其乐。期间他写下了大量的山水诗。又因为他以“诗佛”名世,佛教义理的影响,使他的山水诗多了一份空灵澄澈的意境和意蕴无穷的理趣。
了解诗人的生平之后,再来潜心研读他的诗。感觉自己能够贴着诗人的心灵,真正走进他笔下的山水之中,在纯美的诗境中徜徉,人生历程中的那些美好的生活体验渐渐被唤起。于是感觉自己能够读懂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到了他的喜怒哀乐。一首首诗读下来,感觉自己最喜欢的还是他的这些山水诗。读得遍数越多,便是越发地心生欢喜。我认为在盛唐璀璨的群星中,诗人王维分明是极耀眼的一颗。他的山水诗,能够让人的心真正的安静下来,还能给人以启迪。每每想到古代文论家对王维的评价:“唐无李(白)杜(甫),摩诘便应首推。”感觉也是恰如其分的。
王维有着高超的艺术天分,有时候感觉他信手拈来普通的景物、人物,然后进行随意的组合,就能境界自出,而且诗中蕴含着一种独特的魅力。例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人随意地写出了眼前的景物,“幽篁”、“深林”、“明月”,并没有特意去描摹刻画。人物的活动也只用了“独坐”、“ 弹琴”、“ 长啸”。可是当这平淡的四句诗组合起来,却营造出一个清静安详的境界。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一边发出长长的啸声。
读这首诗,每每引发我的联想,一轮皓月之下,偏僻的深林之中,诗人素衣纶巾,弹奏高山流水般的乐曲,虽无知音好友欣赏,但有皎洁的月亮相伴,因此诗人并不感到丝毫的孤独。全诗的格调幽静闲适,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融为一体。
有时候,又能感觉到他诗中的每一个意象都是细细雕琢的,用字十分精妙。细品起来,让人感觉真是妙极了。例如《白石滩》:“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我很喜欢这首诗中第二句中的“绿”字,揣摩起来,感觉情趣顿生。如果是写白天所见,“蒲”之“绿”,就不足为奇了。而此诗中所写的是月下所见,则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所在。在夜晚如果光线稍弱,蒲的颜色看起来便会发暗,不能看出是绿色的。如果能看到绿色,这就说明月光应该是特别的明亮。这里便是借写“绿蒲”来侧面描写月光的皎洁、明亮。
他的山水诗里充满着诗情画意,沉浸其中时,总会不由自主地唤起自己曾经的生活体验。例如读《山居秋暝》,读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时,我总会想起那些雨后初霁的时刻,不管是在校园里,还是在乡村小路上漫步,看着欣欣然的万物,呼吸着清新的空气,那一刻总是感觉一切是如此的美好。
读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时”,不由得会想起儿时家门前小河那窄窄的小石桥,我本是不喜欢它的,每次过桥时,我都是胆颤心惊,“两股战战”,恨不得手脚并用。可是有一次,我和几个小伙伴们在石桥上嬉戏后,感觉有些累了,就坐在桥边台阶上歇息。彼时天空有皎洁的月亮,远处有朦胧的树影,耳畔有淙淙的流水声,水流从石拱中飞泻而下,是那样的洁白无瑕,闪闪发光,我的脑海里忽然闪现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两句,一时间进入了诗歌的情境中,感觉如痴如醉,后来居然对那小桥多了几分喜欢呢。
诗人王维本身就是性甘淡泊之人,热爱自然山水的,在他的山水诗中寄托了自己的感情。因此他的这些山水诗让人感觉到安静,澄澈、空灵……在这个浮华的世界里,读一读他的诗,心灵的躁动便会远去,自己的心灵似乎有了一片自由的栖息地。喜欢月如水老师的这一句“这世界,只要心安静了,还有什么走不过去?”,是呀,就算“行到水穷处”,那也正是“坐看云起时”。